推广、培养、育人——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的三重作用
我言新闻 2025-08-15 16:35

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目前正在沈阳进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比赛的举办,可以进一步推动田径作为基础大项在广大青少年人群中的普及,为国家培养后备力量。此外,各种主题活动的举办,也能深挖赛事的育人作用。

8月13日,参赛选手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男子200米预赛中。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此次运动会共设56个比赛项目,实现走、跑、跳、投、跨栏、全能、接力等田径项群的全覆盖,参赛人员主要是16至17岁的青少年。就已经结束的比赛来看,赛事的效果已经基本达到了预期。

李辉表示,相较于其他项目,田径在校园中较为普及也易于开展,在学生中接受度高。但据他观察,现在很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校运动会娱乐项目较多,失去了体育竞赛原有的意义。

“体育作为一项竞赛,有其自身的教育价值,尤其是挫折教育。体育比赛有赢有输,孩子们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全身心付出,才能得到锻炼和成长。我们要让他们真正感受比赛氛围,比如《运动员进行曲》一响,孩子们都是兴奋的,这是最大的意义。所以从推广普及田径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角度,举办这次比赛是非常有必要的。”

8月13日,广东队选手赛后和计时牌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吴青昊 摄

本次比赛是继去年的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之后,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又一项针对青少年的全国性专项赛事。除了普及,本次比赛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李辉表示,田径是一个大项,也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的发展进步对于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辐射和支撑作用。本次赛事,中国田协围绕男女竞走、女子投掷、男子跳跃等我国优势项目进行重点设项,在常规个人比赛项目的基础上,比赛还设置了男女5公里竞走、男子跳远、女子铅球等团体项目。

“田径是奥运会上的金牌大户。很多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最早期也是从田径项目中练出来的。所以赛事的举办,有助于我们选拔人才,增加人才储备的厚度。”

李辉表示,各省区市也能通过比赛,提高对青少年人才、基层体校的重视,着重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有利于强化田径后备人才的根基。

8月11日,浙江队选手陈妤颉(前)在冲线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吴青昊 摄

比赛尚未结束,就已经有多人多队多次超全国少年甚至亚洲少年最好成绩,涌现出多位潜力新星,陈妤颉、严子怡因出色表现受到格外关注,这是对培养单位的肯定,同时这些运动员以良好的运动表现和精神风貌,成为了赛后观众们纷纷合影的对象。李辉认为,需要鼓励榜样的正向效应,这会在同龄人中起到带动作用。

“如何让赛事在青少年当中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需要在比赛中找到榜样。”李辉说,“从发展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角度,社会是需要榜样的,他们身体健康、阳光大方,很多人学习成绩还很好,他们对同龄人有着很好的正向激励,吸引他们多参与。同时可以让他们觉得,拥有体育特长,也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青少年运动员们来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图片来自主办方

作为注重体教融合的国家级赛事,赛事主办方还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进行主题实践。赛事期间,运动员们来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此外,还有反兴奋剂教育活动的举办也让更多的孩子加强了反兴奋剂的意识。

为了更好地推广田径和赛事影响力,本次比赛的部分项目还走进了学校与街头。男女1500米、3000米等几个项目在沈阳市奥星学校进行,让在校生更好地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男、女子跳远决赛在浑河三号码头进行,比赛与自然风光、周边的市井气息相融合,引得大量市民现场观赛。据了解,为营造更好的赛场氛围,沈阳文旅集团每日还提供3000张门票,吸引市民、游客来到沈阳奥体中心为选手加油打气。

“比赛场地与城市烟火相结合,对于老百姓来说,是非常好的休闲场景。比赛也因此带动了旅游和消费,有助于城市自身的推广。”李辉说。

 

来源:新华社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