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畦菜地
●口禾/文
●凌敏/诵读/音频制作
在老城区转悠,总能遇见几处被蓝色护栏包裹严实的地方。不必多说,那后面便是正待拆迁的旧迹。
透过护栏的缝隙,望去,一片意料之外的绿意跃然眼前。
往前走几步,偶尔会遇上几个摆地摊的老人。鲜绿的毛豆、饱满的豆角、金黄的玉米在她们面前一一陈列,在日光下泛着朴素的光。忍不住上前攀谈,才知这些都是她们亲手种的。
原来老妪们忙碌了一辈子,始终闲不下来,更看不得土地荒着。一见黄土裸露,就心疼手痒,非要除了杂草、点上豆种、架上竹竿不可。种玉米、种黄瓜、种毛豆、种青菜、种韭菜,她们不仅让一家人四季蔬菜不断,多出来的还能摆地摊换些零钱,给孙儿买几颗糖。
是啊,就是“见不得地荒”—一这简单五个字背后,浸透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劳。如今我们大谈有机蔬菜、绿色食品,许多人宁可花钱去超市买,也不愿像老一辈那样,把门前的荒地收拾收拾。
在办公室坐得久了,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根,始终扎在土地里。土地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之源,失去了土地承载的现代文明,终将成为悬浮而贫瘠的存在。如今一些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终日与手机、电脑为伴。书本里的动植物,他们只能通过平板电脑里的动画去“认识”。生命最原初、最直接的触感,正在从他们的体验中悄然消失。
那护栏之后沉默的土地,对某些人而言或许是不愿提及的禁忌,但对世代与泥土相伴的农人来说,那里生长着希望,结出的是果实,酝酿的是收获,维系的是生命—一是上天的恩赐,是一刻也荒废不得的珍宝。
后有一日,路过一中学,偶然一瞥,竟在校园墙角发现了一畦菜地。瓜架整齐地搭着,几株绿蔬正安静生长。脑海里不禁构筑出一幅少年弄田图,那一刻,心里默默为这所学校点了个赞。
几年前,不知怎的迷上了养梅,一口气买了十几盆。可家中那个小花池,早已被母亲种满了辣椒、毛豆、韭菜和香葱—一都是些实实在在的蔬菜。一时,还曾动过念头,想把母亲的菜园改成花圃。现在回想,不禁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
城市的绿地、苗木乃至农村的耕地,似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唯独我们最熟悉的菜地,被遗忘了。
留一方菜地吧。在城市的角落里,在孩子的课本里,在少年的记忆里,让“耕种”不再陌生,让春华秋实走进生命。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王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