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别样巴马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0-28 20:01

别样巴马

孙方和/文

凌敏/诵读/音频制作

 

初秋时节,我从盐城辗转至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平林村的八妹康养社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旅游康养。巴马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每年有10万的“候鸟人”聚居在这里度假养生。这里的景色既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因为她较20多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熟悉,这里的乡音乡情在我心里一刻未曾改变。

1999年,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秋天,我作为团中央扶贫支教的志愿者,在广西支教,第一次来到巴马。我的支教故事是从一张《中国青年报》开始的。

一次偶然阅读《中国青年报》,半个版面的篇幅,面向全国招聘赴广西的支教志愿者。填寄报名材料,提交证明自己能力的文字作品、履历等。约半个月后,收到通知,要我处理好工作交接,到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报到。

在南宁经过两天的培训学习,我被分配到百色市阳圩镇中学支教点,担任学校(77)班的语文老师以及全校的音乐老师。另外还有五个支教点,每个支教点配备志愿者4至6名,和当地老师统一作息时间、编制课程表,完全融入当地师生的大家庭。这里的孩子质朴纯真,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支教期间,学校让我发挥特长,办起初三毕业班作文和新闻培训班,利用晚自习、课余时间为毕业班学生授课和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有些学生尝试给当地的报纸投稿,一些文章还见诸报端。我将在桂期间的稿费悉数捐出,购买文史类书籍,捐给学校图书室。我还拿出团中央给的生活津贴,买上食品带孩子们一起到户外野炊。

“你别走,别把我的好梦带走,既然不知何日相见,就干脆把那月亮牢牢拴在床头,让我在梦里尽情游。”

每每吟唱于凤翔的《你别走》,脑海中呈现多年前支教离开时那一群学生送别我的场景,那群十五六岁的中学生,他们稚嫩的面庞、真诚的泪水、哽咽的歌声,成了我多年来挥之不去的情结。这些年来,每当歌声响起,每当明月皓空,我都默默地想起他们——一群和我有深厚师生情谊的山里孩子们。

光阴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巴马,我已从当年风华正茂的中年汉子变成了退休数年、“三高”缠身的小老头。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徐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