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风箱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9-26 21:38

风 箱

宣江/文

凌敏/诵读/音频制作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的是三间茅屋,进门右手边是两间土坯灶,口锅尺四,里锅尺六,又叫“连房灶”。

紧贴灶身左侧用木架支着一个风箱,每次烧饭时,在灶膛里将柴草点燃,火苗渐起,续柴的同时,左手搭在风箱的手柄上,前后推拉,节奏均匀,发出“呼哧呼哧”的声响,锅膛里随即升腾起熊熊大火。

风箱,形似一个长方体的木盒,其结构并不复杂,但凝聚着古人精妙的智慧。箱顶是一块可以单向抽动的盖板,抽开后可见箱中有一块竖立的木板连着上下两根圆柱形拉杆,长方形木板的底部贴着箱底,其余三面均沿边裹挟着密集的鸡毛,两根拉杆由圆孔伸出箱体与手柄相连。风箱背面上方正中间开一方孔,又称进风口,箱壁内侧与孔对应处安置稍大于方孔且能够灵活开合的木片,像一扇小门,抽时开启,推时闭合。箱底中间一侧或左或右开一圆孔,又称出风口,嵌接一根圆形铁管伸进灶膛的炉条下面。风箱设计得如此精巧,物理使用效果是来回反复拉推,吸风吹风,风助火势,火借风燃。20世纪70年代前,村里的人家普遍使用风箱。根据用途不同,风箱的体积大小各异,但制作风箱的原理是一样的。每逢岁末,村口常见一位老人挑着爆米花的担子走家串户,担子的一头是炒货机,另一头是便携式风箱加木炭。老人在应招人家的屋场边娴熟地架起炒货机,接通风箱与炭炉的铁管,生火,左手拉风箱,右手摇机柄,双手并用。不一会儿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锅香气四溢的爆米花喷泻而出。这接二连三的轰响与“呼呼啦啦”的风箱声交融,烘托了人们忙年的喜庆气氛。

村里偶尔也有一个挑担的小炉匠过来,他是专做金银首饰的手艺人,那副担子是竹篾制成的,两头各有一只椭圆形的竹桶,上面放着风箱、铁砧、熔炉、炼金的坩埚等一应俱全的工具。竹桶的盖面便是工作台,那风箱非常精致、小巧,像是小孩把玩的袖珍工艺品,但丝毫不影响主人一丝不苟的精湛技艺。

村里只有一家铁铺,祖孙三代打铁,主要制作钉耙、锄头、大锹、镰刀等农具。铺面很小,一座敞口的砖炉占了四分之一的空间,炉的右侧赫然放置着一台硕大的风箱,箱体被浓烟熏得乌黑,头高尾低,呈倾斜状,生火开炉时须由一人专门用力伺候,一推一拉之间需前俯后仰。风箱声起,炉膛里烈焰灼人,三代人各司其职,手起锤落,铁渣四溅,淬火的水缸里嗤声频频,青烟袅袅…

风箱,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分子,早被现代化的滚滚洪流淘汰,但它仿佛是一个农耕文化的符号,经常浮现在我对过往的记忆之中,不可磨灭。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