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扁担上的青春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7-30 20:00

扁担上的青春

●陈树华/文

●凌敏/诵读/音频制作

 

今年6月,网络上一张照片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广西桂林的刘燕,高考结束后用一根木棍挑起两大包日用品,画面中的她步伐坚定,眼神中透着自信,那朴实无华的模样瞬间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看着这位“扁担女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四十多年前的响坎河畔,那里同样承载着一群少年挑着生活重担,却燃烧着滚烫青春的岁月。
我高中就读的运河中学,静卧在响水县城东南。204国道的车水马龙与响坎河的滔滔浪涛,共同谱写了我们的求学乐章。作为住堂生,铝饭盒是我每日三餐的“亲密伙伴”。每周六下午放学,归心似箭的我踏上回家路;周日下午,又背着沉甸甸的口袋,跋涉几公里返回校园。春学期,口袋里装满山芋干、大麦糁子、玉米糁,再配上一小瓶萝卜干;秋学期,山芋干就换成了山芋。
学校没有自来水,吃完饭,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都将饭盒放在小网兜里,拎着到几百米外的响坎河清洗、打水,再回到食堂,把饭盒放进学校指定班级的蒸笼。响坎河上,装着柴油机的拖船来来往往,常常把河水搅得浑浊不堪,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把这样的水装进饭盒。在住宿方面,一个不大的宿舍挤着班上三十多个同学,木板床一溜排开。夏天,闷热难耐,屋里混合着脚丫的酸臭味。可听着同学们畅快的鼾声此起彼伏,倒成了独特的催眠曲,伴着我渐渐进入梦乡。冬天,身下仅有一张凉席,一床薄被,大家紧紧依偎着取暖。即便如此,每天依旧早早起床,迎着晨曦上早操、早读,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心中追逐梦想的信念从未熄灭。
记得有一次,在部队当排长的哥哥回家探亲,特意到学校看我,心疼不已,给了我十斤粮票和十元钱,叮嘱我饿了就到街上买点吃的。我满心感动,可终究舍不得花。周六回家时,又把这十斤粮票十元钱交给了妈妈。
那段艰苦的岁月早已远去,但响坎河畔的青春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底。它教会我坚韧与坚持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那些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同学情谊,那些为梦想拼搏奋斗的日子,都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冯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