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
●成锦明/文
●凌敏/诵读/音频制作
大纵湖,距今已八百多年。湛蓝的天空下,湖荡一眼望不到边;青青芦苇是湖荡的长子,柳树是突兀的争宠者。芦苇懒散地抱成一团又一团,成了迷宫一样的芦荡,飞禽栖于其上,虾蟹游于其侧。一队队鸿雁飞过芦苇荡,一声声“嘎嘎嘎”,是在辨认这潦草的字迹,还是在吟诵五律的诗行?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也应见过你的倩影,定是闻着你的清香,写下了流传千年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唐代温庭筠过陈琳墓时,认真地听,“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香樟、栾树、马鞭草、月季等,是蟒蛇河边的新贵,它们扮美了这三千多亩草地,成就了我们盐城人眼中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正在用水泥挂桨船摸螺蛳的农人、白色帐篷里忙着烧烤的城里人、不时穿梭而过的骑行者••这一切的热闹,你都尽收眼底。在西乡河湖沟池边,都有你的身影。你谦卑地站着,含情脉脉地望着流水,这一眼就是干年。
端午节前,母亲就会到河湖沟池边,小心地剥下一片片芦苇叶,给芦苇叶焯水,捞上来就是上好的粽叶,喝上一碗粽叶水,清新解暑。粽叶柔软如云,两三片轻轻一叠,就成了漏斗状,向内倒些糯米,有些人家会放一颗蜜枣,包裹成型,露出细长的小尾巴,在中心位置插入一根铜针,把小尾巴穿入针眼,轻轻一拉,三角粽就包好了,这成了无数离乡人忘不了的乡愁。
当地老百姓习惯把芦苇叫作芦柴。农人们用镰刀收割金黄的芦柴,捆成一捆捆,用船销往各地。芦笆,用芦苇秆编成,呈鱼脊图案的板状物体。过去,乡下建房子,房顶上架好梁、檩后,铺上一层芦笆,既结实又美观,再在上面盖上稻草,就成了草房子。
更贫穷的人家,还用苇墙。窝折,是用来囤粮食的,一折一折地卷上去,粮食就一筐一筐地堆满了堂屋,一起垒高的还有旧时的幸福美满。
还有那些,芦席、门帘、扫帚、芦花鞋都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走进了农业博物馆。曾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在他的作品《青铜葵花》中这样写道,“那鞋的制作工序是: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那鞋很厚实,像暖和的鸟窝。”“青铜拿着一只大布口袋,钻进芦苇荡的深处,挑那些毛茸茸的、蓬松松的、闪着银光的芦花,将它们从穗上捋下来。”
在草房子景区的码头上,游客正用智能手机拍下河对岸的一丛丛摇曳的芦苇。从大纵湖芦苇荡区、经过蟒蛇河畔、一路向北的芦苇们,活成了历史、活成了当下、也活成了盐都一抹深情的绿!
 
编辑:梁鹤龄 李艳 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