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麦香
●蒋阿成/文
●凌敏/诵读/音频制作
六月,阳光日渐炽热,毫不吝惜地倾洒在大地之上。这段时日,上下班途中总能见到麦田的丰收胜景,百万亩麦田如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麦浪层层翻涌,这是麦子成熟的信号,是大自然赐予家乡人民最丰厚的礼物。看到农民们脸上绽放的笑容,纯粹而动人,那是岁月沉淀下的质朴,是对丰收最真挚的表达。
伫立田埂,沉甸甸的麦穗压弯麦秆,每一株麦穗都饱满而充实,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似乎在向大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风过处,麦浪如绸缎般舒展,丝丝麦香扑鼻而来,令人沉醉。天际间,乌儿欢快掠过,或高飞或低旋,为这金色海洋增添灵动之美,它们的鸣叫声,清脆悦耳,像是在为这场丰收的盛宴欢呼喝彩。
麦浪间,尽是忙碌身影,处处洋溢丰收喜悦。如今,大型收割机在麦田里往来驰骋,所经之处,麦穗簌簌倒下,旋即被卷入机器中。经一番运作,金黄麦粒如瀑布般从卸粮筒喷涌而出,装入运粮车。驾驶员端坐在宽敞驾驶舱,娴熟操控按钮,自信与满足溢于言表。他们轻转方向盘,调整角度,这一庞然大物便高效完成收割。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效率,减轻农民劳作负担,让丰收喜悦来得更为浓烈。看着一袋袋饱满麦粒归仓,农民们心中满是对科技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现代收割场景背后,传统收割方式仍深植于记忆,成为麦收文化的重要篇章。往昔,大型收割机尚未普及,麦收时节,便是与时间、天气的较量。
天未破晓,农民们便起身,扛起镰刀,头戴草帽,迎着晨曦迈向希望的麦田。他们躬身持镰,动作娴熟有力,一株株麦穗应声而落。汗水顺着黝黑面庞滑落,浸湿衣衫,却浑然不觉,眼中唯有待割的麦子。一上午,便能在麦田开辟出空地,随后将割下的麦穗码放整齐。
晌午,烈日高悬,气温攀升,农民们顾不上休憩,又投入捆麦劳作。他们以麦秸扎捆麦穗,扛在肩头,迈着坚定的步伐,运往打麦场。打麦场,麦收时最热闹。农民们将麦穗铺于平整场地,或用石磙,或用脱粒机脱粒。石磙沉重,需数人合力拉动,每一次滚动,麦粒与麦穗分离之声,便是丰收与希望的奏鸣。脱粒后的麦粒,还需经历扬场工序。农民们立于风口,挥动木锨扬起麦粒,借风力吹走麦糠杂质,留下颗颗饱满金黄的麦粒。在那无机械化的岁月,每粒粮食皆饱含农民辛勤汗水,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对土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年少时,我一心向往高山海洋,遂离开故乡,奔赴繁华都市。在城市的喧嚣繁华中,见识诸多新奇,体验现代文明便捷高效。然而,夜深人静时,故乡的村庄、田野、麦田总会不由自主浮现心头,麦收时忙碌温馨的场景历历在目。我怀念麦田间奔跑的童年,怀念麦香萦绕的质朴生活。我渐悟,土地蕴含神秘力量。无论行多远,故乡的土地与麦田,始终是心中最温暖之处。
朋友,当异乡麦香扑鼻,当金黄麦浪浮现梦中,你是否会同我一样,忆起故乡麦田与田间劳作的身影?是否也会涌起扛起行囊奔赴故乡的冲动?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根,有我们的过往,有难以割舍的情怀。那片麦田,是心灵归宿,是永恒的故乡。
编辑:梁鹤龄 李艳 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