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仓显、曹晋杰、浦玉生
施耐庵(1296-1370)祖籍苏州,大丰白驹场人。元泰定元年举人,至顺二年赐进士。曾任郓城训导、钱塘县尹。小说家,《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其人不见正史,稗史野闻中众说纷纭。然而,一部旷世巨著《水浒》,家喻户晓,它是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体写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它和另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共同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全新面貌。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又恰恰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门生。《水浒传》已进入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世界名著之一,那么,这位伟大作者的身世如何?二十世纪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在大丰、兴化陆续发现了施耐庵(彦端)的文物史料,以及大量的民间传说(已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根据大量的出土文物、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及民间的俚语口碑,对施耐庵的生平作一个轮廓介绍。
自幼好学敏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今属大丰)人,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是同乡。明代中叶以后,白驹场(镇)曾隶属过兴化县、东台县、盐城县,盐业管理曾隶属过泰州、淮安分司。施耐庵自幼名彦端,字子安。属相为猴。父亲施元德,字长卿;母亲卞淑贞,与苏州枫桥迁盐城便仓卞氏为同一支。施耐庵原籍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唐朝时施耐庵的先人从吴兴(湖州)到苏州来做官,传至施耐庵是十五世。后移居白驹场。白驹场地处里下河下游,沟河纵横,港汊交错,其父施元德以撑船为业,人称“舟子”。耐庵有两个弟弟,二弟彦明,三弟彦才。施耐庵童稚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稍长,常随父亲往来于家乡各地和江南、淮北,眼界逐渐开阔。关于施耐庵读书地,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自幼即到白驹场的北宝寺内读书;一说十三岁被父亲送回祖籍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读。编者以为,两者不相矛盾,或许一先一后而已。
据史,施耐庵到十三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一次,某老者病故,约请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施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退让,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稚气兼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季秀才十分欣赏施耐庵的才华,后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施耐庵自幼读书,十分刻苦用功,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杂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博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聆听观赏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钦佩之情。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施耐庵十九岁,考中了秀才。就在这一年,他同季氏结婚。
延祐七年庚申(1320),据《元史·选举志》:“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结罪保举,以礼敦遣,贡诸路府。”这一年施耐庵适及二十五岁,由于他事亲至孝,为人正义,被官府推荐为“孝行信义”。
元泰定元年(1324),施耐庵二十九岁时,参加行省考试,考中了举人。
郓城任训导
施耐庵三十二岁时,到大都(北京)参加进士科考。他踌躇满志,以为此科能金榜题名。不料,事与愿违,名落孙山。施耐庵深愧有负父老乡亲厚望,遂有难见江东父老之感。大都好友刘本善,官居国子监司业,他素知施耐庵道德文章,于是为他多方周旋,恰逢山东郓城县训导(地方分管教育小官)有缺,便举荐施耐庵前去赴任。
在郓城期间,施耐庵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他的正直行为一时难为世态所容,每每受到刁难。当时,阳谷县有一个绅士吴林要保举他的亲戚,被施耐庵严词拒绝。吴林怀恨在心,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施耐庵。施耐庵在郓城只待了一年多,就被“免职”。
施耐庵被免职之后,为排遣心中烦闷,游遍了鲁中名胜。谒三阮祠,黄堆集(黄泥岗)考察打劫“生辰纲”遗址,狮子楼听评书说唱西门庆。听樵夫晨歌,和渔夫晚唱,过金沙滩,经断金亭,穿黑风口,攀梁山道……郓城期间的经历为他后来写《水浒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弃官专著书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春,施耐庵三十六岁那年,求仕之心末泯,长途跋涉,再次来到大都应试,不第。幸因地方政府推荐,称“乡贡进士”或获“赐进士”功名。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考中的浙江青田人刘基(伯温)。两人常在起,高谈阔论,十分相契。
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他到任后,本来雄心勃勃,要为民办事,干出一番事业。元朝官制:路府、州郡均以蒙古人为长,称达鲁花赤(官从六品,掌县印),俗称“州监”,以汉人为守副之。因而,事实上,无论大事小事,都必须经由不学无术的蒙古人充任的达鲁花赤批准。施耐庵十分不得志。有一次,他秉公判了一个案,竟遭到达鲁花赤的呵斥,施耐庵当即严词反驳,愤然挂冠而去。就这样,施耐庵在钱塘只当了两年县尹。
施耐庵从钱塘弃官回来,在白驹场北宝寺开学授徒。四乡八邻,纷纷慕名前来投师。
一天,一位商人领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到施家桥私塾,拜谒施耐庵。这个商人姓罗,是山西太原人,经常往来于苏杭做生意,久闻施耐庵大名,这次专程把儿子罗贯中带来投师求学。施耐庵见罗贯中生得眉清目秀,谈吐文雅,心中十分喜爱,当即收下了这个新来的门生。史称罗贯中为“有志图王者”。
冬去春来,施耐庵痛感自己有志救民,无处展才。有一天,他路过书铺,看到不少手抄元人话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三十六人故事的,他不惜高价买了回来,打算以此为线索,把其他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内容,加以糅合,进行再创作,写出一部《江湖豪客传》,以激励人民起来反抗元王朝。
这时,施耐庵的父亲和元配夫人季氏相继病逝了,续娶的夫人姓申。申家比较富裕,也是个文墨世家,很支持施耐庵写书,特地花了一笔钱,请画家按照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临摹成三十六张人物画像,让施耐庵挂在家里,用以塑造人物时参考。由于有了岳家支持,施耐庵不再开学授徒,只留下了得意门生罗贯中,帮助自己整理书籍。
辅佐张士诚
然而,元朝末年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引起了各地农民的激烈反抗。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盐民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在白驹场爆发了。
先打下高邮,两年后又攻下通州,渡江南下,至正十六年(1356)在苏州称王。张士诚手下的大将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深知施耐庵胸怀韬略,腹藏甲兵,就极力向张士诚推荐张、卞二人亲自登门,邀请施耐庵出山共图王业。施耐庵本想安心著述,不问世事,但近年来目睹各层官吏的横征暴敛,心中十分痛恨,见张、卞相邀,遂慨然应允,携带罗贯中一起加入起义军的行列。
在起义军队伍中,施耐庵和卞元亨是张士诚的文武二辅,施耐庵是军师。义旗初举,兵微械少,为了扩大影响,炫耀兵力,在攻打丁溪时,施耐庵教张士诚购买了两千多条大而整齐的白鲢鱼,穿于竹竿之上,在月光下就像雪亮的大刀,把丁溪场的豪霸恶奴吓得仓皇逃走。
但是,张士诚在苏州称王之后,开始追求安逸享乐,任用小人,疏远贤良,将士“无不志在良田美宅”,许多忠义之士先后离开了张士诚。其时,方国珍兵强马壮,朱元璋虎视眈眈,各地战事不息,危机四伏。
元至正十七年秋,张士诚的三弟张士德,在常州兵败被俘,他从朱元璋的军营中写信回来,要张士诚投降元王朝,借元王朝的兵力,打败朱元璋。张士诚召集众幕僚征询意见,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施耐庵主张,南方联合方国珍,北方联合刘福通,与朱元璋讲和,同心协力,共同反对元王朝,夺取“一统江山”。张士诚正在犹豫徘徊之中,突然传来张士德的死讯,说是朱元璋杀了张士德。这时,张士诚沉不住气了,为了报杀弟之仇,他匆忙决定派人去和元王朝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周琦联系,主动降元,接受“太尉”封号。
施耐庵深感形势严峻,再次面谏张士诚不要降元,陈述天下局势。可是,张土诚听信小人之言,对施耐庵兴革大计漠然置之。施耐庵预感大势难以逆转,张士诚的失败只在早晚之间,于是他带领罗贯中悄然隐去。
避难迁兴化
后来,施耐庵出外游学,一路上替百姓医病、卜易、命相、看风水,应验如响,为人传颂。当时江阴祝塘大宅里有个大财主徐麟,字本中,号心远,是个很有才学识见之人。他听说施耐庵游学到了江阴,专程去拜访,请他到自己家中坐馆。
徐宅院子很大,还有个庵,叫东林庵,环境十分幽雅清静。徐麟请施耐庵在庵里设帐讲学。这时施耐庵已经六十二岁。他与徐麟宾主甚是相得,常常一起纵谈国事,闲时论诗下棋,并且坚持写书。他在徐宅待了好几年,除了自己继续写《江湖豪客传》,还指导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施耐庵是个博古通今、多才多艺之人,天文、地理几乎无不晓无一不精。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打听到施耐庵隐居在祝塘。连忙向朱元璋推荐。朱元璋特派刘伯温前来召请,施耐庵决心不再出仕,感到在徐家待不下去,只得避开,回到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家中。这是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找施耐庵。
施耐庵回到苏州不久,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下扬州、淮安一带,平定了江北,派部将徐达为正帅,常遇春为副帅,带领二十万人马,渡江讨伐自立为吴王的张士诚。
为了避过战乱,施耐庵想到了做过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这时顾逖已辞官回兴化家中。兴化因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向有“自古昭阳(兴化的别名,因战国时楚将昭阳葬于此而得名)好避兵”之说。于是,施耐庵给顾逖去了封信,信里还附去一首诗:“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山阳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
顾逖收到施耐庵的来信,赶忙给施耐庵回了信,并答诗一首:“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到顾逖的信,带着妻子申氏和学生罗贯中,雇了民船,冒着烽烟,悄悄渡江北上,直奔兴化而来。
白驹著《水浒》
回到故乡,施耐庵放眼一望,水网芦苇,鹅鸭成群,与江南水乡无异,不禁诗兴大发:
山海永宁白驹场,
荒野芦苇好风光。
串场活水千江月,
待等物格换新装。
不久,在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买了房屋和田产。为谋生计,施耐庵就在北宝寺庙里坐馆,一面教授学生,一面编著《水浒传》。为了隐居庵堂专心著述,不涉政事,便在书斋的门上挂上“耐庵”两字的牌子,乡民不解其意,便称他为耐庵先生。他还在大门上写了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表明自己隐居于此,从事著书的心迹。
施耐庵阅历丰富,治学严谨,写《水浒传》更是一丝不苟。据说,写武松打虎这一回,写来写去都不满意。正在这时门前烈犬狂吠,他跑出一看,原来是一醉汉与恶狗相斗,只见醉汉左右腾挪,上下跳跃,乘恶狗转身的当儿,飞步窜上前去,按住恶狗之头,举起右拳,猛击十几下,接着往地上一摔,恶狗滚了几下,就躺着不动了。施耐庵看得入了迷,连喊“打得好”。回到屋内,他搬来长凳作“老虎”,仿照醉汉打狗架势,跳来跳去,细心揣摩醉汉打狗时的心理,终于写出了“武松打虎”这一千古不朽的文学章节。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常遇春攻破了平江。朱元璋再次派人寻找施耐庵,打听到他已避居兴化白驹场的消息,让刘伯温带着御笔旨意专程登门邀请。
施耐庵知刘伯温的来意,忙命家人摆上酒席来,殷勤劝刘伯温吃酒,自己故意喝得很猛,一连干了几大杯,然后装着酒醉,伏在书案上睡了。刘伯温近前一看,桌上放着他还未写完的“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回书稿。他明白施耐庵是不愿为官的,就未再多加劝说,回去复旨了。
刘伯温走后,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来征召,便到白驹场西边十八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阊门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院,迁来此地。并沿用故居的地名,东面叫枫桥,南面叫柳桥,北面叫板桥,总称施家桥,亦称施家村。当时,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每到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水中鱼虾颇多。荡口直通河溪,沟河交叉,荡中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面。施耐庵便以此为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坐着小船,登临其上,专心从事创作。
书成坐天牢
施耐庵在施家桥住了一年多,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写作和修改《江湖豪客传》上。眼看全书即将写完,他又觉得书名不够含蓄,最终改定书名为《水浒传》。水浒,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出处为诗经“古公亶父,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原意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被借阅、传抄到社会上。到了明洪武元年(1368)冬,抄本传到朱元璋的皇宫里来了。朱元璋因为几次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没有来,今见此书非常生气,随即作了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捉来,关进了刑部天牢
刘伯温知道这件事,以同榜身份,到天牢里来探望他。施耐庵要刘伯温想个办法放他出去,刘伯温建议:“你是怎么进来的,还是怎么出去吧。”施耐庵反复琢磨,终于“省悟”。《水浒传》写的是宋江一伙人在梁山泊树起义旗造反,如把宋江一伙人写成像张士诚那样,接受元王朝招安,去镇压红巾军,应该符合“圣意”。于是他就在天牢里以张士诚降元为背景,把《水浒传》续下去。
施耐庵写了宋江接受招安,替宋王朝去征服田虎、王庆、方腊,最后和李逵一起,服用御赐药酒自尽,至死不反叛。施耐庵用了近一年时间,才把这部《水浒传》的后五十回续成。送呈朱元璋阅览,加上刘伯温从中帮忙,终于同意将施耐庵以“年老有病,交保就医”的名义,把他释放了。
病死淮安城
施耐庵获释之后,心有余悸。白狗是张士诚的故乡,盐民起义的发祥地,大明政府一向管束严厉,对他这样“犯上倡乱”之人怎能轻易放过?同时,淮安故友曾多次相邀,于是决定到淮安暂住,以养病体。
到淮安后,经友人帮助在西城门里租房住下,经过这场变故,施耐庵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加之生活拮据,缺医少药,是年冬,风施耐庵塑像寒旧疾复发,无异雪上加霜。施耐庵自知不久人世,遂将《水浒传》的修改稿交给罗贯中,并嘱其将其中破损和遗失部分回忆整理,务必付梓印刷,以酬多年案牍之劳。嘱毕溘然长逝,时年七十有五,是年(1370)为明洪武庚戌。
施耐庵逝世后,其子施让因家道“寒微”,无力将其父迁葬。待其孙子文昱时,经济虽已宽裕,可是施耐庵写《水浒传》的事朝廷早已定罪,如果明目张胆地搬运,恐怕祸及子孙。于是,就雇了一条草船,用水把草浇潮,把施耐庵遗体藏在草底,诈言是条沉船,沿途关卡胥吏,都免查放行。经过九天九夜,才将施耐庵遗骨运回白驹,安葬在他生前选择的茔地——施家桥。
施耐庵死后,罗贯中在淮安又住了几个月,他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作了番整理后,即动身到当时全国的刻书中心——福建建阳去,准备把《水浒传》刻印出来。可是,这里所有的书坊,没有一家敢承受这书的刻印。罗贯中无法,只好在建阳住下来等待时机。这时,他又将《水浒传》重新作了纂修和编次,同时集中精力,写成了《三国演义》。不久,他也染病,《三遂平妖传》只写了二十回,没有写完,也离开了人世。
过了一百五十年,也就是嘉靖中,兴化有个进士叫宗臣,被朝廷派到福建去担任“提学副使”,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即《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士气。得到宗臣的许可,才由坊间刻印出版。
可惜的是,这个最早的《水浒传》版本,几经改朝换代,人世沧桑,现在仅剩下一个五回残本藏于北京。又过了三十二年,明万历十年,有个化名天都外臣的人,根据民间抄本,自己写了个序,重新刻印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本《水浒传》。
●缪玲玲/诵读嘉宾
缪玲玲,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教师。
●仓显/作者
仓显,字烁之,1940年2月出生,江苏泗阳人,早年毕业于苏州大学,长期在盐城市大丰区从事教育和地方史研究工作。现为中国近代史料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副编审、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理事、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盐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盐城市大丰区施耐庵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大丰文史资料》《耐庵学刊》《大丰诗草》主编。先后主编或参编《大丰启海人》《大丰往事》《施耐庵研究论文集粹》《江苏省革命史词典》《盐城历史文化名人》等60多部。其代表作为散文集《范堤沧桑》。
●曹晋杰/作者
曹晋杰,1935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祖籍盐城。作家、副编审,曾任盐城市文联副主席,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特聘编审,曾两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出版文学和社会科学作品多部。
●浦玉生/作者
浦玉生,现为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博物馆(筹)专家委员会主任。代表作有长篇人物传记《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湖海散人——罗贯中传》《淮海浪士——吴承恩传》《张士诚》等。创办的盐城水浒博物馆,被列为江苏省首批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