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诗画盐城大洋湾畔,一场关于“结构工程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学术盛宴在2025年长三角土木建筑学会联盟交流会上拉开帷幕。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滨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行业“科技天团”齐聚,以“城市更新”为主题,展示了一场混凝土“跳舞”、钢筋“唱歌”的技术革命,为长三角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凝聚力量。江、浙、沪、皖四地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发言。活动由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卫爱军主持。
会上,徐世烺院士提出采用高韧性绿色低碳混凝土来推动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长江学者、东南大学教授王育江总结了中国工程院刘加平院士团队近年来在高性能水泥基材料领域的创新科研成果,让高强混凝土既长寿还可以自发电及储能;盐城籍院士曾滨揭示了长期、疲劳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效应超预期偏差、超标准离散的规律,建立了描述这些规律的数学模型,指出了控制方法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祥林提出在城市更新中可以结合碳纤维加固让“老房换新装”。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近年来,我市积极顺应建筑业发展大方向,全力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在绿色建筑领域,我市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双重禀赋,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大力推广近零能耗建筑技术,绿色建筑占比持续攀升。在智能建造领域,望海大厦改造项目运用BIM技术实现“旧楼改造+立体生长”,荣获国家级智慧建造大奖;市四院异地新建工程通过AI智能监控系统构建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成为省级智慧工地标杆。在城市更新领域,我们坚持“留、改、拆”并举,让串场河沿线老建筑重焕生机,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城市功能的和谐共生。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抗拉强度突破10MPa,拉伸应变提升10倍,成功应用于港珠澳沉管隧道、南京长江五桥等工程。”“它能让1200万次疲劳荷载下的梁体不开裂,像给建筑穿上‘防弹衣’。”“通过微结构有序化构筑的研究思路,赋予水泥基材料超绝热、自发电、自储能等新功能。”……本次会议聚焦绿色建材、智能建造、结构加固、城市再生等行业热点,共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加速创新技术从“科研端”向“产业端”的转化应用。同时,也为我市引入行业顶尖技术资源与智力支持,推动土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本次活动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指导,长三角土木建筑学会联盟、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与工业化建筑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办,盐城市土木建筑学会、盐城市勘察设计协会承办,旨在搭建跨区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通过打破地域间的信息壁垒和协作壁垒,促进四地专家学者、企业技术骨干、高校师生的深度交流,进一步凝聚长三角建筑业创新协同合力。
“最好的建筑,是让技术隐身于人文之后。”这场交流会揭示了一个趋势:城市更新正从“物理修补”迈向“基因改造”。当混凝土学会“发电”、AI成为“监工”、老街区留住乡愁,我们或许已触摸到未来城市的温度。
记者 李泓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