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市科创中心一楼科技剧场内座无虚席,与会嘉宾同按启动键,2025年盐城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暨“科学嘉年华”系列活动盛大启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市民带来一场为期一个月、融合地域特色与创新元素的科普盛宴。
启动仪式现场,市委副秘书长唐宏的讲话掷地有声:“要锚定价值引领、筑牢科技强国思想根基,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全民共享科普盛宴,厚植科学精神、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和营造浓厚氛围、构建协同联动科普格局。”这场活动由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鼎力支持,集结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科技工作者及中小学生代表等。本次活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由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卫爱军主持。
“本次科普月将推出‘远古探秘’‘解码基础科学’‘未来已来’‘守护家园’四大主题系列活动,预计全市举办800余项活动,参与人次超50万。”市科协副主席邹苏豫在介绍活动总体安排时透露,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密切协同,助力科技强市建设,这场盛宴以更宏大的格局、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入的触角,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至城市街巷、乡村田野、校园课堂与数字云端。
最动人的科普,发生在知识跳出纸页、融入生活细节的那一刻。“请跟随‘四色盐城·探索未来’研学地图,开启你们的科学冒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夏斌发布的14条精品科普研学线路,以“红、白、绿、蓝”四色文化为经纬,串联起全市43个科普场馆与教育基地,涵盖湿地生态、现代农业、绿色能源、低碳生活等多元场景。
“现在我宣布‘湿地营救’机器人挑战赛新赛季启动。”随着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王爱国的宣告,大屏幕播放的往届赛事视频引发阵阵掌声。这项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相结合的特色项目,七年来参赛学校从10所增至53所,新赛季更创新设计了“割除互花米草”“翻耕治理”“修复围堰”等八大任务模块,让青少年在编程竞技中领悟生态保护真谛。
“为破解传统科普服务‘供需错位’难题,我市连续3年推出‘菜单式’科普服务系列套餐,累计发布410个项目,涉及191个单位、组织和团队,形成了一套覆盖全年龄段、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科普‘服务清单’。”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家豪发布的本年度“菜单式”科普服务项目,151个精准化项目涵盖全年龄段,既有面向老年人的反诈科普,也有针对产业工人的“AI+低空新生态”培训等前沿科普,倾力打造全民科普盛宴。
“气候受什么控制?”“怎么测量太阳的强度?”启动仪式后,首次来盐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悦研究员带来了精彩的《地质工程拯救地球》科普讲座,她用生动易懂的图片演示了人类活动正在影响气候变化,并教会小朋友们解决气候问题的一些方法,引发小观众们的热烈反响与认可。在谈到太阳黑子、二氧化碳等气象话题时,新都路小学四年级学生李逸庭等与她频频互动,小朋友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给蔡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结束后,还有小朋友贴心送上蛋糕,让蔡悦惊喜连连。这种“顶尖专家+本土素材”的科普模式,正是盐城推动高端科研资源普惠化的创新尝试。
随着首场活动的成功举办,我市“全国科普月”的大幕已经拉开。科学讲座、研学实践、科技竞赛等活动将如繁星般点缀盐阜大地,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这座兼具生态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城市,正用科普的钥匙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
记者 李泓儒 文/图 陈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