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纪念章,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24-10-30 08:16 我言新闻

10月21日上午,一个从四川绵阳寄来的快递包裹,让盐南高新区新都街道南港社区曹寿颐老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寄件方是他曾经工作过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包裹里是一枚金灿灿的纪念章,用于“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纪念章正面是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596”和爆炸时间“1016”组成的蘑菇云图案,背面中间刻着曹寿颐的名字,名字上方印着“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这是荣誉和嘉许,是关心和温暖,独一无二、弥足珍贵。”曹寿颐将纪念章拿在手上看了又看,思绪也随之被拉回到60年前。

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为了这一天,无数科技工作者、工人及解放军战士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打破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核垄断,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撑起了保护伞,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曹寿颐就是其中平凡而光荣的一员。

曹寿颐1964年从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信工程系毕业,因为品学兼优被选中前往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那时,我国的核武器研究正面临技术封锁,为了响应国家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号召,不辜负党和国家多年的培养,曹寿颐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前往青海报到。

“送我们去基地的火车车窗玻璃都用窗帘蒙着,外面的人只知道有个国营综合机械厂,具体位置在哪里,没人知道,当时,就连中国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个地方。”曹寿颐回忆,基地管理非常严格,山顶有高炮师,山坳中有骑兵巡逻队,基地内部的工作严格保密。

“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不该看的机密绝对不看,不该打听的机密绝不打听,不要在一般场合讨论工作上的事情……”60年后的今天,“八不准”《保密守则》仍深深印刻在曹寿颐心里。由于基地内部不允许拍照,一张1964年9月进基地之前摄于青海西宁东郊杨家庄的照片,成了曹寿颐在青海工作5年多唯一留存的图片资料。

纪念章正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次与钱学森先生的偶遇

照片上,曹寿颐和同事们在9月就已经穿上棉大衣、戴上毡皮帽。他说,基地长冬无夏,常年平均气温在0.4摄氏度,环境气候十分恶劣,一刮风就黄沙漫天,能见度不足50米。有时要去一个地方,1至2小时内能经历多个气候,刚刚还晴空万里、一会儿就刮风下雨,再过一会儿又下起了冰雹。基地的平均海拔在3200米左右,由于地势高,水烧到82摄氏度就沸腾了,煮饭、蒸馒头都半生不熟。

有一次曹寿颐从北京出差回去,到了青海就因高原反应喘不过气来,浑身发紫,被送去医院抢救。恶劣的天气、艰苦的条件、严重的高原反应都不足以成为曹寿颐科研工作上的阻碍,他只当这些是对自己的考验,他也经受住了考验。

曹寿颐被分配在设计部工作。谈起自己的工作,曹寿颐谦虚地摆摆手:“我真的没有做什么。设计部有许多个研究室,我仅仅是其中一个室的普通工作人员,大家工作分得很细,每个人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基地人才济济,汇集了郭永怀、王淦昌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同事们也大多是哈工大、哈军工、西交大、复旦等全国名牌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

由于科研工作需要,曹寿颐有时要去外地搞调研,曾走访空军、海军及装甲兵、通信兵等军兵种总部,为寻某种材料,到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调研。令曹寿颐终生难忘的,还是1966年在七机部一院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偶遇。“你们是做什么工作的?环境试验搞得怎么样?”时任七机部副部长的钱学森平易近人,短暂的交谈让曹寿颐倍感亲切。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基地的科研工作塑造了曹寿颐严谨细致、吃苦耐劳的品质,1972年调回盐城后,他仍然保持着在部队单位工作的优良传统。在盐城邮电局,他不甘落后、勇挑大梁,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边工作、边学习,从技术员、助工、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为盐城邮电通信事业做了许多工作。

他曾参与省内南京—盐城1800路数字微波工程建设、盐城邮电局程控电话工程建设及盐城移动通信工程建设,为江苏省邮电管理局举办英语、仪表、国际电报通信等训练班,为省邮电系统培训了大量技术人才。1984年10月,曹寿颐还收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纪念章。

六十载光阴荏苒,曹寿颐感慨:“我们也曾年轻过,但岁月不饶人,我更羡慕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赶上了好时代。希望他们不负韶华,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学习好立足社会的本领,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赓续奋斗、再谱新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85岁的曹寿颐儿孙满堂、家庭幸福。闲来无事,他喜欢和爱人坐在沙发上,观看讲述我国青年科学家投身两弹研发事业的电视剧《激情的岁月》,那些曾经不能提的地点、名字,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地讲给爱人听。为祖国核事业奋斗的青春早已远去,又好像就在昨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