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淮剧城市会客厅”迎客,“中华淮剧”APP上线 数字赋能,让淮剧文化成为“流量担当”
2021-08-13 17:28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陆荣春 文/图

畅听海量经典曲目、定制专属有声明信片、在迷你戏亭过戏瘾……8月13日,我市与喜马拉雅合作开发的全国首家“淮剧城市会客厅”——喜马拉雅数字淮剧有声书屋在欧风花街正式开放,“中华淮剧”APP同步上线。听、说、学、唱于一体的沉浸式淮剧体验,线上线下同步推广,让委婉绵延的淮腔淮韵,再绽芬芳。

淮剧数字化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国家级非遗淮剧的创新 传承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盐城市文化广电和 旅游局、盐城市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淮剧数字化保护。喜马拉雅数字淮剧有声书屋启用、“中华淮剧”APP上线,标志着该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哎呀!我的母亲啊!十年不见亲娘面,母子重逢喜又悲。这卖身银,十年前儿在破庙交给你,这卖身银,今日又原来还到儿身边……”市淮剧团青年淮剧演员沈醒走进喜马拉雅数字淮剧有声书屋,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站到定向耳机的指定区域,熟悉的曲调、令人沉浸的声音,让他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在文化生活多元丰富的今天,我们演员最为担忧的就是如何让淮剧更好传承创新?虽然会定期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宣传活动,但是我们还是感受到,淮剧在年轻人中传承十分受限。如今,数字化赋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利用数字平台,淮剧打破了地域和距离的壁垒。”看着满墙的有声淮剧曲目,沈醒感到无比满足。

打造全网首个以剧种命名的戏曲官方账号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赋能让淮剧文化更具“流量担当”。“以有声创新的方式焕活淮剧魅力,让淮剧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意义深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艺术处处长潘慧萍告诉记者,我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线下淮剧博物馆搬到线上,通过图文讲解、模型切换等功能,多场景展示淮剧博物馆,传承淮剧文化。邀请淮剧知名专家和京剧、故宫数字化团队共同策划,先后形成9大章28个子项的数字淮剧目录框架,把深受戏迷喜爱的经典曲目进行数字化保存。

以“中华淮剧”为名,打造全网首个以剧种命名的戏曲官方账号,在抖音、快手、微博等九大新媒体平台,和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两大FM音乐平台入驻运维,吸引粉丝近20万人。建设中华淮剧官网,上线唯一以“中华”为名宣传地方剧种的应用软件——“中华淮剧”APP,视听内容覆盖老中青幼各年龄段,让全国各地的淮剧爱好者找到一个不限时空的“私伙局”。

多措并举让淮剧在网络生态中不断“出圈”

“中华淮剧”标识形象当日也揭开神秘面纱,大屏播放 logo 视频,记者见到,该标识形象将盐城元素丹顶鹤、鹿角、牡丹以及淮剧服化道进行艺术化处理,用设计语言巧妙融合成“淮剧”字样的笔画组成部分,用色鲜明、造型优美。

除了品牌传播,中华淮剧还致力于打造城市级 IP 文化,“中华淮剧”的 IP 吉祥 物,即“淮小迷”“淮小鹿”一经曝光,便惊艳全场,吸引众人的目光。

“传统艺术要想传承和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手段、文创沃土,让淮剧在网络生态中不断‘出圈’,以更新颖、更吸引人的数字形象根植人心,只有这样,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圈’,也让淮剧文化更有未来。”市数字文化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成先娟介绍,下一阶段,我市将继续围绕淮剧数字化保护,创新中华淮剧新媒体运营方式,增加票友互动、少儿教学体验、情景短剧等内容,提升淮剧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整合喜马拉雅有声平台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集数智阅读、淮音文创、人文活动、淮剧讲堂等功能于一体的淮剧文化新坐标,为市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数字淮剧阅读体验。围绕淮剧文化特色,创作研发以淮剧邮票、印章、定制明信片为主的文创产品,让淮剧文化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