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三代人苦寻73年终于在盐城市找到抗战英烈
2017-04-10 18:56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赵亮

  宿州市三代人历经73年,终于在盐城市盐都区秦南镇过河尖战斗旧址找到抗战英烈的埋骨地。更多烈士的后人,仍在苦苦寻找中。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将英灵带回故里。

  4月2日上午,晴。盐都区秦南镇灯塔村村部。

  纪念过河尖抗战英烈的活动正在进行。由大学生、普通市民组成的70人祭扫队伍自发前来聆听抗战老兵、现年90岁的李小龙讲述历史。

  一面锦旗挂在会议室墙角,“这是胡启哲烈士的后人为感谢找回遗骨赠送的,他们盼望这天足足盼了73年。”灯塔村党总支书记鱼瑞忠说。

  负伤后夜遇歹人—“从河里找到遗体时,身上还绑着一块石磨盘”

  4月5日晚,记者与远在安徽省宿州市的张婷通上了电话。

  她是胡启哲烈士(1905—1941)的外孙女,“我外公祖籍安徽省宿县桃山乡袁洼村,1938年入伍,牺牲前任新四军三师九旅二十五团三营副营长。”

  盐城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刘迎春说,历史上的过河尖阻击战一共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战斗发生于1941年3月2日;第二次战斗发生于同年7月21日,日伪军近两万人兵分四路合围盐城,十九团官兵奉命在过河尖、朱沥沟一带阻击敌人。

  “外公战友们在回忆录中称,1940年冬,部队选派外公到盐城抗大五分校学习。1941年3月2日,在秦南仓(今秦南镇)一带与日寇激战,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因掩护战友撤退负伤。”张婷说。

  “他枪法好,那次(战斗)打死20多个鬼子。”战友、沈阳军区原副参谋长孙云汉生前在寄给张婷母亲的信中写道,战斗中,胡启哲腿部负伤,过河尖当地群众掩护他,未被鬼子杀害。

  “后来,他带伤艰难撤退,走了二三里路,天已晚下来,就进村子在一户人家隐藏起来。”战友杨明卿在回忆录中写道:“胡启哲一天没吃饭,拿出一块银元,请户主买点东西吃。不料在拿钱时,被户主发现他还有几块银元。”

  “没人知道当时外公挎包中有多少钱,战友说那些都是公款,因外公在军事队是负责人,所以由他保管。”张婷说,“新四军有纪律:人在公款在。所以,公款随身携带保管,以便随时转移。”

  不幸的是,当时胡启哲因担心被鬼子搜到,给老乡带来麻烦,已把枪藏了起来。“这家户主是本村地主,见了银元,恶意陡生,到了夜间,一家数口,手持棍棒,闯去谋害胡启哲。”杨明卿这样写道。

  抗战老兵李小龙说,当部队返回并从河里找到胡启哲烈士的遗体时,他亲眼看见胡启哲的身上被人绑着一块沉重的石磨盘。

  谋财害命,必定没有好下场。“后经群众揭发抓住凶手,就在胡启哲棺材前,由新四军执法队当场将凶手枪决祭奠……”孙云汉在信中写道。

     回想起当年胡启哲烈士安葬时的情形,抗战老兵李小龙说,“我们不怕死,最怕被遗忘。”

  寻亲因为一封信险些放弃—“每次看到孙云汉的信,看一次哭一遍”

  胡启哲牺牲时,张婷的母亲只有两岁零两个月。从上世纪70年代起,烈士的三个女儿一直四处托父亲的战友寻找烈士遗骨。后来,寻亲差点因为一封信而放弃。

  1975年4月,孙云汉在寄给张婷母亲的信中写道:“那时新四军军部在盐城西门外浮桥西口一个大庙里,后即将你父亲棺材埋于大庙西边一个乱葬岗上,由于当时的条件,仅埋上一块木牌,刻上姓名,距今已三十余年,是否能找到,也很难说。”

  “后来听说那儿被开发成工厂了,我妈就信了。”张婷说,“母亲十分伤心。每次看到孙云汉的信就哭,看一次哭一遍……一直认为外公的遗骨肯定找不到了。”

  2014年春天,张婷在“盐城新闻网”上发了一则题为《外公,你在哪里》的帖子,引起外界关注。不久,她看到一位名叫“东进盐城1941”的网友,在其博客空间里转发了一则盐城新迁4000多座烈士散墓进烈士陵园的新闻。

  张婷说,当时她想外公会不会也在其中,于是,就跟网友“东进盐城1941”联系。对方说,他叫刘迎春,胡启哲烈士牺牲的时间是1941年,而4000多座烈士散墓里埋的多数是1947年盐南阻击战时期牺牲的烈士。

  2014年5月14日,远在山西省太原市的盐城人李锦维,看到刘迎春在网上发的寻找胡启哲烈士安葬地的帖子后,拨通了刘迎春的电话,并告知胡营长的墓就在他老家——秦南镇灯塔村。为此,刘迎春再赴当地查证。

  抗战老兵李小龙告诉刘迎春,他15岁时亲眼目睹烈士安葬的过程:新四军战士给烈士换上新军装、裹上白布。入土后,墓前立了一块用竹篾子做的牌位,部队里的人失声痛哭。

  不过,当时他并不知道烈士的姓名,只知道是抗大五分校的学员、新四军干部,在过河尖战斗中被坏人暗害。

  “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记者问。

  “我是1942年参的军,那年我16岁。”李小龙说。

  73载全村人守护忠骨—“再难,烈士的墓也没动过,村里人敬佩他”

  灯塔村当地几乎无人不知“胡营长”。

  灯塔村党总支书记鱼瑞忠说,胡营长的墓在他们村有73年了,期间经过平坟还耕、分田到户、农田平整等种种变化,尽管胡营长的墓耸立在田中央,不方便机械收割和耕种。但再难,烈士的墓也没动过,因为村里人都敬佩他。

  “原宋村小学校长宋大华,自从1988年任职起,每年清明时节,都会带着全校师生到胡启哲烈士墓前清理杂草,开展祭扫活动,给学生们讲胡营长的故事。”鱼瑞忠说。

  当宋大华得知张婷寻找外公遗骨的消息后,特地给她打去电话。“他在电话里说,‘你放心,绝对不会错。我们村里的胡营长墓,就是你要找的外公墓,我们这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胡营长。’”张婷说,当年接到电话时激动的心情,至今仍印在心头。

  烈士的名字、抗大五分校的学员身份、牺牲的过程地点以及李小龙等老人的回忆,一致指向墓里烈士的身份。循着这条重要线索,2014年6月24日,经宿州市埇桥区民政局与盐城市盐都区民政局联系后,派员跟随张婷驱车赶往盐城核查。

  11月12日,民工打开胡营长的棺木,小心翼翼地将烈士的遗骨捡拾到一块红布上。刘迎春回忆说,在遗骨小腿部位,还有几块带着锈迹的“泥块”。

  通过当地村民的回忆和讲述,以及李小龙老人亲眼见证胡启哲烈士下葬的过程,张婷和亲属压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下来,他们确信这些遗骨是外公胡启哲的。

  11月13日下午,埋骨他乡73年的抗战英烈胡启哲的遗骨,终于在其家人和多方的努力下,被安放在宿州雪枫烈士陵园内。烈士生前的部队也派人前往祭奠。

  “外婆和妈妈都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如今终于把外公的遗骨接回家,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也算完成了外婆和妈妈的遗愿。感谢所有在我们寻找外公的过程中,提供帮助和70多年来一直守护外公墓地的盐城好心人!”张婷动情地说。

  【采访札记】

  70多年来,张婷和她的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烈士。他们的坚持深深地打动了不少人,许多盐城人虽然与她素不相识,但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将烈士的故事上传网络,发动更多的知情人都来寻找,提供无私的帮助,并最终找回烈士遗骨,完成了亲人的遗愿。

然而,故事至此并未结束。听刘迎春讲,目前埋在过河尖抗日烈士纪念碑下的烈士遗骨仅有9具。而在过河尖战斗中,我军实际牺牲50余人,其余烈士究竟安葬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未解的谜团。也许,为烈士寻亲的工作会异常艰难。但相信,他们的后人正一步步接近答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