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水道”绿意浓!盐城港航在“水运江苏”盐城实践中彰显新作为

2024-04-25 17:48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陈婷 吴寅 通讯员 陈海峰 字号:

春光明媚,一条条航道两岸风光秀美,河水碧波荡漾,船只来往穿梭。干线航道“通江达海接运河”,将沿河城镇和产业园区串珠成链,为盐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效畅通的水运网,堪称经济发展的血脉。当前,我市依托通江达海、联网畅通的水运网络,把“水运江苏”建设作为支撑盐城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国家战略实施的创新举措,推动盐城由“水运大市”向“水运强市”转型发展。

生态绿色航道美如画

乘船行驶在连申线东台段,只见两岸绿意盎然,生态护坡整齐美观,虽至晚春,但泰东线和连申线交汇处的桃花岛依然红霞烂漫……

2019年至2023年,盐城港航东台中心对连申线东台富安段2415米生态护岸进行了修复。“其中,联排小木桩+混凝土插板+土工模袋的生态护岸实施1895米,间隔小木桩+秸秆拱+土工模袋的生态护岸实施520米。”盐城港航东台中心主任郭永峰说,这两种结构的生态护岸,比砼重力式护岸累计节约投资620余万元,工程实施后,实现了较好的护岸效果。

“在生态护岸实施过程中,我们探索实践了生态秸秆拱护岸,此类护岸在生态要求高、建设重型护岸条件不具备的航段,具有很好的适用性。”郭永峰介绍,他们使用东台当地丰富的桑条秸秆资源作为秸秆拱材料,并持续对秸秆拱护岸进行跟踪监测,规范优化生态秸秆拱间隔木桩护岸施工工艺,从而形成相应作业指导。

岸电覆盖、垃圾上岸、码头整治、生态航道……全市港航系统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在盐城水运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打造生态绿色航道,积极开展新型护岸结构、绿色施工技术等研究运用,航道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水碧、岸绿、景美的形态。

靠岸、刷卡,智能供电桩立马将“绿色能源”输送上船。“真是方便,这下船上的冰箱空调用电就不用愁了。”徐货9683号船的船老大对如今的水上服务区赞不绝口。目前全市应建岸电泊位590个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靠港船舶全年累计使用岸电80.3万度,同比增长299%。

岸线变绿,水质改善,绿色航运拔节生长。2023年,全市拆除取缔57座非法码头,有序规范133座港口码头,优化提升64座,全市港口码头污染防治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新增“四星级”绿色港口企业1家、“三星级”绿色港口企业2家。航道管理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扎实开展。船闸、水上服务区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接收量同比均超300%。推动连申线东台水上服务区创建“近零碳”示范项目,探索水运“双碳”要求下建设发展新模式。

干线航道“通江达海接运河”

4月24日,在连申线灌河至黄响河段的航道整治工程施工现场,三轴水泥搅拌桩机、循环钻机、汽车吊等机械发出沉稳有力的轰鸣声,船闸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们正抢抓黄金施工期,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中建筑港项目工程部负责人马自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1.38亿元,主要包括航道工程、响水二线船闸工程和桥梁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打通我省东部沿海内河水运南北向主通道的通航“瓶颈”,实现连申线航道与淮河出海航道“并线段”的全线贯通,进一步提升黄海新区对外交通联络优势。

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安全性高等比较优势,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市水运取得长足发展,发达的水运网络、丰富的港口资源,有力支撑并服务了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运输结构调整、内外双向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盐城坐拥淮河出海航道、连申线、刘大线、灌河等多条省干线航道,东接黄海、南邻长江,西承淮河全流域体系、北接连云港国家级海港,已基本实现干线航道“通江达海接运河”的目标。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4377公里,位居全省第一,三级以上航道356公里,市域县级节点五级及以上航道全通达,干线航道基本覆盖沿海港口,为我市依托航道构建大宗物资运输网络、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通道引领大发展,如何让“黄金水道”释放更大活力?今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盐城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2035年水运发展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为盐城水运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三级及以上干线航道通航里程超过330公里,基本形成能力适应、运行高效、通江达海的干线航道网络。沿海港区进港航道力争全部达5万吨级以上,形成以5—10万吨级泊位为龙头的码头集群,基本建成公铁水多式联运功能齐备的港口集疏运体系。船舶运输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绿色智慧安全发展进一步完善,水运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建成以连申线(一纵)、淮河出海航道(一横)等二级航道为“十字”骨干的通江达海、辐射西部的省干线航道网,打造深水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海港设施。基本建成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化水运体系。

数字赋能激发水运活力

4月16日,在刘庄船闸,上下游货运船只有序过闸。刘庄船闸位于大丰区刘庄镇境内,是刘大线航道(大丰港疏港航道)的控制性工程,自2012年12月交工通航至今,累计过闸船舶347335艘,过闸船舶总吨位17335.16万吨,过闸货物量10343.97万吨。

在刘庄船闸运行调度中心的电子大屏上,船舶大小、类型、缴费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员正在调度船舶通行。“现在不用停靠,直接走,能省下近100块油钱,够买一只老母鸡!”来自徐州的船民张大姐的感言,让人忍俊不禁。今年4月起刘庄船闸上线试运行了新版水上便捷过闸系统ETC,船舶过闸效率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促进了水路交通质量、服务和效益的提升。我市在“智慧港航”建设上持续发力,全力提升港航数字化管理水平和安全发展保障能力,不断塑造航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大力推广船舶ETC便捷过闸系统,2023年全市交通船闸通过船舶4.26万艘,过闸船舶总吨位3590万吨。“5G+智慧工地”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实现市域航道交通量由人工目测转化为数字自动化精准监测。开展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内河航道智能巡查系统研究。完成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计136.48公里。市县航网运行中心建设全部完成。

今年年初,盐城市港航运行中心建成交工试运行,“智慧港航”再添新利器。该运行中心是全省交通航道网运行调度与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显示系统、视频监控、视频会议、船闸语音调度、基础环境改造和船闸智能监测系统等。

2024年,全市港航系统继续强化科技驱动,全力推进智慧港航、数字港航建设,基本建成省市县港航运行监测体系。完成盐城港航天地水一体化干线航道智能巡查系统建设一期工程。推进省干线航道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工程建设,续建5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高电子航道图服务效能。结合新开工航道重点工程项目,进一步完善“5G+智慧工地”建设运行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港航新技术的研究运用,持续开展QC研究。

以“绿”为底,以“水”为墨,突出数字赋能、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盐城水运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一审:唐郁文丨二审:李艳丨三审:张伟伟

编辑:采编平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