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丨“尔滨”书香地图

2024-04-23 15:39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字号:


你试过走进书中的世界吗?行路,也是一种阅读。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记者“绘制”了一份“尔滨”的书香地图,一起探寻文人笔下的哈尔滨。

1920年,革命先驱瞿秋白曾在哈尔滨留下“红色足迹”。他在《饿乡纪程》中记叙了在哈尔滨短暂停留时的过往。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路上,红砖结构的厂房、烟囱、水塔等建筑保存完好,被现代建筑群环抱。墙上黑色的“保护建筑”的牌子提醒着人们这里百年的过往。这些1907年建成的俄罗斯风格建筑,正是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旧址。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路上的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旧址。新华社记者 张玥 摄

厂房侧面有一座花岗岩巨型卧碑,碑文标题为“哈尔滨早期工人革命斗争纪念地 哈尔滨车辆厂旧址”。卧碑上记录了哈尔滨工人运动的兴起——这里的工人第一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第一次传唱《国际歌》……

哈尔滨这座城市见证着历史,也被写入了历史。

“哈尔滨的每一座古建筑都是历史留给城市的璀璨明珠,想要感受哈尔滨独有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可以到百年建筑索菲亚教堂、防洪纪念塔、马迭尔宾馆、中央大街去看一看。”朱自清在《西行通讯》中这样写道。

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旧址往东,大概20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哈尔滨知名的中央大街。

在中央大街经纬街起点的铁艺拱形门上,挂着“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牌匾。整个步行街区就是一个博物馆展区,每一栋建筑都是艺术品。

  空中俯瞰中央大街街景。(顾景坤 摄)

这条全长1450米的百年老街上,汇集了欧洲15至19世纪时期西方建筑史中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文艺复兴等建筑风格。

在中央大街与端街转角处,一栋砖木结构的百年建筑矗立在闹市中。这栋名为奥谢金斯基大楼的建筑,始建于1919年。

“这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大楼转角楼顶山花处原本矗立一尊希腊女神像,曾是中央大街上唯一楼顶有立体雕塑的建筑。”哈尔滨城源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宋兴文说。

作家迟子建《烟火漫卷》中,主人公眼中哈尔滨最迷人之处,就是各城区的老建筑。“它们是散了页的建筑史书,每一页都是辉煌。”

中央大街往东的中东铁路桥是道里、道外的分界,也是哈尔滨的重要地标。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道外交界的中东铁路桥。(顾景坤 摄)

1934年的春,萧红与朋友们也曾穿过中东铁路桥向北而行,她在文章中记录,“松花江在脚下东流,铁轨在江空发啸,满江面的冰块,满天空的白云……看不见绿树,塞外的春来得这样迟啊。”

萧红曾在中东铁路桥上发出了命运的感慨,而在作家梁晓声眼中,哈尔滨百年前的“八达”,是有了铁路,哈尔滨以后的“八达”,或许还是这些铁路。

顺着松花江的流向继续往东,会遇到另一条百年老街,也是文人笔下竞相描摹的景致,那就是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

中华巴洛克的许多建筑,临街立面造型精美、装饰华丽,运用西方的巴洛克装饰手法,临街立面背后的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院落的分布形式各不相同,院落有门洞、天桥、天井,院落之间用木质回廊贯穿。

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


作家阿成笔下《风流倜傥的哈尔滨》曾这样描写道外区,“这条街在洋里洋气的哈尔滨很有一股中国的文化味儿,无论是这的人啊,青砖黑瓦的建筑啊,街道啊,还是吃食,一律是纯中国式的。”

透过松光里书店的玻璃窗,夕阳和正在阅读的人们构成了静谧而美好的画面,他们在品味文人雅客的激情与灵感,还有墨香四溢的书香“尔滨”。

记者:张玥、张启明、吴悠

视频:张启明、吴悠

报道员:顾景坤

策划/编辑:王黎

海报制作:张启明

新华社国内部、黑龙江分社联合制作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