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精神的时代回响(三):“没有战争就无法进行贸易”

2024-04-20 13:2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字号:

新华社雅加达4月20日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荷兰称作“第一个充分发展了殖民制度”的国家,“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在荷兰资本主义繁荣发展的背后,代价又是什么?

《资本论》中这样记述:“(荷兰)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爪哇的班纽万吉省(即外南梦)在1750年有8万多居民,而到1811年只有8000人了。”

殖民主义是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起点和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源头,这条充满暴力的路径植根于西方文明的基因深处。信奉白人至上和弱肉强食的欧洲殖民者来到非洲、美洲和亚洲,在这些地方疯狂屠杀掠夺,掀起阵阵腥风血雨。

  图为2024年4月14日拍摄的原荷兰殖民政府总部大楼后的地下监狱。殖民时期,荷兰殖民者将犯人囚禁于此,包括反抗者。新华社记者叶平凡摄

虽然名为“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实际上是一个暴力集团,不仅拥有舰队和雇佣兵,还可以发行货币,与相关国家订立条约,对海外占领地实行殖民统治。据统计,在其近200年的历史中,荷兰东印度公司共经历了约800次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

曾在该公司成立初期两度出任荷属东印度总督的扬·彼得松·库恩以冷酷无情著称。1621年,他为独占肉豆蔻贸易,下令屠杀了班达群岛上1.5万名居民中的绝大部分,被印尼人称为“班达屠夫”。

他在1614年写给公司高层的一封信中毫不避讳地说:“根据经验,各位应该知道,只有诸位掌控的武器才能为驱动和维持与亚洲的贸易提供保护,而这些武器则必须由贸易的利润来支付。也就是说,没有战争就无法进行贸易,反过来,没有贸易也无法进行战争。”

战争和杀戮的目的,是确保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尽可能多的贸易和航线,赚到尽可能多的钱。在控制香料贸易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尼大量投资开发各类种植园,先后引进可可树、茶树、烟草、橡胶树、甘蔗等外来经济作物,并为此从周边地区招募甚至骗来大量苦力。

因暴力而崛起,也因暴力而衰落。随着18世纪80年代荷兰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战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再也无力维持运营,最终于1799年被解散,其管辖的殖民地被荷兰政府接管。

  图为2024年4月14日拍摄的原荷兰殖民政府总部。这座建筑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老城区,建于1710年,曾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荷兰殖民政府在印尼的总部,1974年成为雅加达历史博物馆。新华社记者叶平凡摄

为进一步压榨殖民地资源,荷兰殖民当局于1830年推出“强迫耕种制度”,要求当地人必须将20%的土地用于种植靛蓝、咖啡和糖等出口经济作物。实际上,殖民当局征用了太多土地,导致当地人几乎没有土地可以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出现了饿殍遍野的惨状。

“接管这些岛屿的荷兰殖民统治者和往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样,只对赚钱感兴趣,并不关心当地人死活。他们砍倒苏门答腊的丛林,以种植橡胶树与可可树;为获得咖啡、茶叶、蔗糖、烟草,铲除爪哇、苏拉威西和其他岛屿的灌木林;大肆开发土地,以挖掘锡矿、金矿和凿井取油。有段时期,荷兰一半的国家收入都是从印尼汲取而来。”英国作家伊丽莎白·皮萨尼在《印尼:探索不可思议的国度》一书中这样写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前所长房宁在《印尼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一文中总结,荷兰人建立了一套以采矿业为主的殖民主义工业体系,以强迫种植经济作物为核心的农业体系,在印尼形成了典型的依附型的殖民经济结构。

在300多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荷兰人始终扮演着掠夺者角色,推行竭泽而渔的野蛮政策,导致印尼经济畸形发展,完全沦为宗主国的原料供应地,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然而,黑夜再漫长,也阻挡不了黎明的到来。

阅读原文:南方觉醒|万隆精神的时代回响

-END-

总策划:吕岩松

总监制:袁炳忠

策划:倪四义 汪金福

监制:冯俊扬

统筹:赵卓昀 徐超

主笔:叶平凡 郑世波 陶方伟

记者:孙磊 徐钦 包雪琳 李富玉 刘赞 古鲁 瓦扬

视频:刘赞

编辑:刘赞 王申 淡然 徐晓蕾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