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丨春游佳木斯:北方渔猎文化之旅

2024-04-18 17:49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字号:

“北方有佳木,鸾鸟栖于斯”,故名佳木斯。这是文人墨客的注解,也是最美最华丽的阐释,充满了对一座城市美好的祝福与想象。春游佳木斯,与千年渔猎文化来一场美丽邂逅。

佳木斯地处黑龙江省东部,满语原意是“驿丞”或“站官”的意思。由于地理位置四通八达,三江合汇,故在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也由此得名。另一说法,佳木斯来自赫哲族的语言,这个全国人口加起来也不过五千多人的少数民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因为地处祖国东方,也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

“开江了!开江了!开江了!”万余名市民相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外滩广场和栈道上,身着萨满服饰的赫哲族组成的祈福队伍,面朝松花江佳木斯段江面,喊出了对风调雨顺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人们在“喊江节”现场观看赫哲族开江祈福仪式。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佳木斯市非遗中心副主任林长征告诉记者,开江文化可追溯到一千年前,民间有用开江水净手、祈祷百姓安康、风调雨顺的风俗。渔猎文化更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文化成果和文明积淀。

“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演变为在开江时将江水‘喊醒’,祈福的同时也叫醒江水中的鱼儿,告诉它们春天已经到来。”林长征说。

“人们耳熟能详的《乌苏里船歌》,开头有一段赫哲语,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就是赫哲族的渔歌。”非遗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吴彩云用赫哲语哼唱起那段熟悉的旋律,轻柔舒缓的曲调展现着赫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吴彩云告诉记者,在祈福仪式结束后,赫哲族也会下江捕捞开江后的第一网鱼,标志着一年生产生活的开始。

“这是凉拌杀生鱼,这是清炖江鲤鱼、鱼丸汤、熏马哈鱼块……”乌苏里江鱼馆的大厨端出一道道招牌菜。

  赫哲族特色美食凉拌刹生鱼。(杨树金 摄)

刹生鱼是赫哲族最讲究的吃鱼方法,选用五、六斤重的江鲤鱼,洗净后把两侧整片肉从鱼身上剔下,然后皮朝下把肉斜刀横切成片,再调过来切成丝从鱼皮上片下来,放上醋、辣椒油、盐等佐料,再拌上土豆丝或黄瓜、豆芽、大头菜,一道赫哲族美食凉拌杀生鱼就做好了。

醋的香气刺激了食客的嗅觉神经,慢慢咀嚼,鱼的甘甜、料的香辣与菜的清香味交织在一起,美味爽口。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族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

在佳木斯东兴城商业街区内,一家赫哲鱼皮非遗工作坊内热闹非凡,非遗赫哲鱼皮技艺染色项目传承人赵同华正在赶制订单。

“做一件鱼皮衣,需要大约50条鱼,每条鱼从中间分成两半,就是100张鱼皮。要将这些鱼皮鞣制得柔软,仅这一步就要20多天的时间。不同的鱼皮,纹路是不一样的,每一件都很独特。这是赫哲族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渔猎文化的集中体现。”赵同华详细讲解鱼皮衣的制作过程。

“有一个苏州来的老师,看到我身上穿的鱼皮衣和工作室的鱼皮制品,非常开心,说要带孩子们来研学。”赵同华身着的鱼皮衣上缝绣着渔民的各色花样,生动鲜活,与丝绸面料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鱼皮衣的纹理,又柔软舒适便于穿着。

刚刚过去的冰雪热潮也为鱼皮工艺品拓宽了销售渠道,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景区里,赵同华设计的各式鱼皮制品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一款能够在夜晚发出荧光的鱼皮雪花挂件受到热捧,一度售罄。

  企鹅样式的鱼皮冰箱贴。新华社记者 丁赫 摄

企鹅样式的鱼皮冰箱贴、鱼皮提包、高跟鞋、杏花样式的鱼皮耳饰……创意加持的鱼皮制品是不错的伴手礼。在这座北方小城,千年渔猎文化正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张玥、戴锦镕、张启明

视频:丁赫、吴悠

配音:陈兵

报道员:顾景坤

策划/编辑:王黎

海报制作:丁赫

新华社国内部、黑龙江分社联合制作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