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2024-04-11 09:48 来源: 字号:

近日,浙江省文化馆唢呐公益课吸引近500人报名、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抬头率100%”引发全网关注,现场教学吹奏唢呐或是课堂上展示戏曲中折扇、水袖的运用不仅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风韵和魅力,同时也佐证了中华传统文化从不缺少受众的事实。

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要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让中华文化辉光日新的,除去语言文字、典章器物、文学艺术,还有生长于斯、劳作于斯的平凡普通人。他们受文化化育,又蕴蓄缔造开花。历经守护、传承、发展,构成了中华文明最深厚最广袤的地基。挥水袖、转折扇、上戏妆……赣剧传承人陈俐把课堂变成舞台;“玉面郎君”陈丽君在表演中让观众参与到剧情之中,让“看戏人”成为“入戏者”;跨界、出圈,京剧老生王珮瑜苦练技艺,争做“二传手”,在短视频网站上做创意分享,将传承和传播熔于一炉。她们以创新助戏曲打破困境,用热爱保梨园星火不灭。

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中华文化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中、也在传统节日的民俗内,要想让文化传播走上“快车道”,离不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新的传播技术手段,让受众远隔千里亦可“身临其境”,一场表演现场仅能容纳数千人,而通过网络直播可以支持几百万人在线观看;一门赣剧课只能让两百人参与,通过网络传播却引爆流量;23年出圈的《逃离大英博物馆》唤起中华儿女爱国情怀。图文、视频技术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可体验、可互动、可分享的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之美看得见、听得到、能参与。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在寂寂无声的岁月里慢慢被遗忘是文化的悲哀,社会不但需要果蔬药材却也一样迫切的需要蔷薇与地丁。“故宫掌门人”单霁翔拨开历史厚重的迷雾,秉持初心用数字技术演绎历史文化,为蒙尘落灰的老物件注入国潮元素,摇身一变成了火爆产品,打造出现象级IP;张国丹回乡传承侗歌,借助短视频平台架起古老侗族文化对外沟通的桥梁。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标本,只有活跃在大众的生活中才能永葆生命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人搭台、有人示范,拥抱变化、敢于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实现跨界、破壁传播,让阳春白雪走进人间烟火,中华文明以更深沉、更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盐城 杨思杰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