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非遗!建湖九龙口,有景有戏有未来!

2024-03-30 10:59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在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向左邂逅非遗,向右遇见湿地。穿梭于沙庄旧市,体验非遗文化,这里游人如织,作坊林立,听淮剧、看杂技,谈笑间接受人文熏陶。行至青石板街的尽头,与一望无垠的湖荡湿地相遇,这里沟河交织,芦苇丛生,扁舟停泊烟渚,旷野寂静无边,尽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手握世遗非遗“双招牌”,建湖九龙口绘美人文经济“双面绣”,以深厚的淮杂文化和浓郁的水乡风情碰撞现代文旅产业,充分彰显人文经济的活力与生机。

新生 改造村庄,保护湿地

九龙口有九条河流,像九条水龙穿梭在大地之间,而九河汇聚之处,有一个龙珠岛,从而诞生“九龙戏珠”的说法,这就是九龙口名字的来源。

真正的九龙戏珠全景,得从高处俯瞰。景区内一张巨幅海报照片,是高空航拍图,九龙戏一珠,场景之宏大,造物之神奇,令人叹为观止。

美则美矣,未尽善焉。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副主任董鑫回忆:“之前游客到九龙口玩,坐船登岛观景三步,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人留不下来,钱赚不回来。”

“生态饭”怎么吃才香?九龙口亟待破局。

这时,图中紧挨着龙珠岛的那个小村庄——沙庄,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手改造村庄,一手保护湿地!”建湖人下定了决心。

村庄变景区,就地取材。沙庄古村本就是淮剧的发祥地,建湖也是中国南派杂技发源地。2008年,淮剧、建湖杂技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造项目启动后,建湖基于沙庄古村的地理和历史风貌,结合淮剧、杂技非遗特点,将获得国家文华大奖的淮剧《小镇》植入淮剧小镇打造,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思路,复原“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独特空间风貌,呈现“戏在村里,村在戏里”的独特观光体验,打造集淮剧传承、淮剧演出、艺术展览、主题餐饮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艺术生活古镇。

仲春时节,漫步淮剧小镇,惊喜往往就在下一个拐角。潺潺流水声中,婉约悠长的淮剧唱腔忽远忽近,转角就能碰上“戏”,街头巷尾就是剧场,亭台楼阁皆是舞台,让人如痴如醉。灰墙黛瓦中,梅花的香气忽浓忽淡,屋檐下、小桥边,浓妆淡抹总相宜,令人流连忘返。

淮剧小镇常驻一百余名淮杂演员,每天坚持为游客上演精彩剧目。游客不仅可以穿行在淮剧演员之中,体验淮剧沉浸式表演,还可以与杂技演员精彩互动,令“一日之寒体验冰冻三尺”,在顶碗等体验中感受杂技艺术的魅力。

自然与人文相融,以传统戏曲碰撞现代文旅,全新的九龙口让淮杂走出舞台天地,让非遗走向大千世界。

出圈 从留不住,到愿意留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2月的韩国首尔街头,一首淮歌《声声慢》娓娓唱来,引人驻足,来自建湖的淮杂青年演员,身着华服,水袖拂面,缓缓走入人流当中,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奉上一场淮剧淮歌、杂技表演的“快闪”。

“虽然语言不通,但大家都热情地与我合影。”建湖县淮剧团演员夏诗雅说。龙至百济,首尔相逢,九龙口在韩国的亮相,不仅在国际打出知名度,更让国内网友一睹“淮杂风采·非遗文化”。韩国“快闪”让九龙口文旅再次“出圈”。

去年,在淮剧小镇录制的《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在央视播出后反响热烈,九龙口从藏于“深闺”到被大家所熟悉。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倩雯通过这档节目认识了九龙口,被淮剧深深吸引。她暑假主动申请到建湖实习,深入了解这里的淮杂文化。

建湖抢抓央视品牌顶流效应,陆续引入《角儿来了》《康辉咬文嚼字》《正大综艺》等节目组走进九龙口,“有戏”建湖,持续“出圈”。去年,九龙口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3月18日,淮剧小镇内,一座东昇桥横跨水面,桥身“螭首”不断吐水,造型别致,古朴归真,四位身着汉服的女子正拍照打卡。原来,她们为给朋友庆生,相携来到九龙口。“我们提前一周就订好了酒店,白天在这拍龙年‘大片’,晚上回酒店泡温泉。”其中之一的徐小姐兴奋地说,“龙年就到九龙口。”

龙年就到九龙口,深入人心。在这里,天上飞的、屋顶盘的、水里游的,随处可见的中国龙,与古色古香的淮剧小镇相得益彰。据统计,龙年春节期间,九龙口平均每天迎来游客10万人次,实现综合营收约1亿元。

“淮剧小镇建成之后,吃、住、游业态全面兴起,从正月初二到初六,九龙口的酒店、旅馆、民宿全部满房,一床难求。”董鑫高兴地说,“现在游客不仅愿意来,还愿意留,真正实现了‘流量’变‘留量’。”

发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家乡有了发展机遇,就会有更多年轻人踏上归途。每天花30分钟,从建湖县城赶到淮剧小镇上班,24岁的曾婧并不觉得累。“有机会参与家乡建设,亲眼见证家乡发展得红红火火,我很幸运也很满足。”

曾婧在九龙口旅游度假区运营部工作,她所在的团队,全部都是85后。这里在吸引游客的同时,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

来自山西太原的贾钰杰,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九龙口演出,因表现优异被留了下来,工作不足两年,已经提拔为演艺部副部长,日常负责舞蹈编导和演艺统筹,“在这儿,我爱情事业双丰收。”

活力四射的九龙口不仅留下年轻人,还不断迎来“新客”。

2018年2月,在九龙口首次记录到“鸟类熊猫”震旦鸦雀结群出现;2021年4月,村民和景区联合救助5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2023年6月,摄影师孙华金首次在九龙口发现并拍摄到黑苇鳽……

“九龙口是盐城首家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这里的核心区域水质清澈,符合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菱、莲等水生植物分布广泛,与芦苇共同为多种动植物营造了理想的栖息环境。”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湿地保护科科长孙蓉蓉介绍,如今,湿地公园内观察记录鸟类多达149种,植物157种,鱼类56种,哺乳动物11种,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0种,植被覆盖率近90%,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良生态系统。

打好湿地生态牌,发展文旅融合小镇游,村民安心吃上“旅游饭”。

九龙口将淮剧小镇、湿地公园、荷花漫、温泉酒店等业态串珠成线,打造沿线乡村旅游品牌,将产业蛋糕做大做优。以文促旅,以旅促生,常态化推进淮剧、杂技表演,九龙口景区吸纳本地村民1000多人,从事保安、保洁、演员、船夫等工作。

一个细节让董鑫颇有感触,“就这两年,我发现九龙口镇上多了几家特产店。”一个常住人口一万余人的乡镇,旺季涌入数万名游客。

有景有戏有未来

在时代发展的图卷中,总有耕耘者奔赴山河。九龙口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文化资源厚实富足,在挖掘湿地世遗、淮剧杂技非遗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借力传统非遗文化淮剧、杂技等优势,创新推出“旅游+演艺”模式,淮剧、杂技、民俗等文化沉浸式、多点位、全天候植入生态旅游,以“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新格局推动淮杂非遗和湿地生态深度融合。

深入生活,未来有戏。从建设到运营,对淮杂文化的珍视塑造了九龙口独特的文化气质,进一步丰富非遗在旅游中的表达,让淮剧小镇越来越“有戏”。

蔡冰清 江汉超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