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锻科技长板 谋产业向新

2024-03-24 16:26 来源:南报网 字号:

紫金山实验室。冯芃摄

“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殷切嘱托。

南京作为科教名城,大学大院大所林立,决定了其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具有明显优势和可为空间。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感恩奋进、敢作善为,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制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行动方案和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以创新策源之强、产业发展之新、深化改革之勇,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潜力及强大动能,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南京实现量变、质变、裂变“三变”。全市有效期内高企突破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增长16%,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步入快车道。

量变:深挖“创新富矿”,“南京产”科技高光频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必须具有与之匹配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作为科教名城,云集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平台,显然是南京的一座“创新富矿”。可如何使“富矿”时时有高标准产出?

胸怀“国之大者”,扛起使命担当。南京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紫金山实验室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这个十余年前谋划布局的实验室,一直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创造了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多项“全球第一”。

在紫金山实验室向北20多公里处,麒麟科创园,一个除北京中关村外“中国科学院系”创新资源集聚程度最高的高地正在崛起。当前,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湖所正全面启动搬迁,南京天光所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已搬迁并投入科研调试。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在宁研究所正把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核心任务,有力推进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建设,系统研究湖泊与流域水安全、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3个在宁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

再看芯片领域,南京另一重大平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已实现第三代半导体SIC(碳化硅)芯片的自主量产,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南京全市上下正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自身科技创新优势,用心用力充分聚合贯通科教资源,与在宁高校院所保持紧密高效的沟通对接,因地制宜打造一流高端研发平台,高标准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字号实验室,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在宁科研机构建设,全方位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锻造战略科技力量,筑牢创新“内核”。

2024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点名紫金山实验室,要支持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这座城市,还建立了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并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部分在宁高校正建设物理、合成生物、应用数学等基础科学中心和研究中心。

南京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上持续发力,造就了“南京产”原始创新成果迭出的高光时刻: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尤肖虎院士团队创新性地将6G技术应用于5G系统,频谱效率提升10倍以上;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成功克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为优质高产育种和广亲和水稻种质资源创制提供有力支撑;“问天I”类脑超级计算机、“源图”开源软件供应链平台取得重大成果;紫金山天文台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参与研制的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在轨运行一周年,卫星数据和科学软件面向国际正式发布……

2023年,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超过3.8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6,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

质变:向未来布局,激发产业向新动能

战略科技力量的锻造只是第一步,如何把富集的创新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时必须思考的重要命题。

细剖一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案例,或可窥见南京的答题思路。

生物医药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竞争的焦点赛道之一。南京在该领域科研条件坚实,产业基础雄厚。这里不仅拥有多所生物医药领域专业院校,20多所全国重点高校也开设了生物医药相关专业;还拥有各类创新平台约200家,涵盖药物筛选、动物实验、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等新药创制关键环节;生物医药企业众多,多家企业处于行业和细分领域龙头地位。

如何乘势而上?南京不仅先后出台一揽子政策文件,提高政策精准度,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培育壮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还在去年成立中共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依托组织、发改、工信、科技等职能部门,以园区板块为支点,以骨干企业为纽带,将高校、院所、企业、医疗机构有机链接,推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南京首个市级产业链党委。

为支持产业研发创新,南京还建立药械研发全周期奖励机制,支持在宁企业和医院在临床前技术突破、多中心临床试验、医工合作转化等方面开展原创性研究。

企业“包袱”轻了,创新意愿自然就高了。先声药业副总裁史瑞文博士介绍,作为一家在南京“土生土长”的生物医药企业,先声药业近几年来将创新和研发作为核心驱动力,研发费用17.28亿元,研发投入占比27.3%,3年内成功推动4款差异化创新药进入商业化阶段。

2023年,南京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达2000亿元,4个1类创新药获批进入国内市场,数量位居全国第2。

释放科教优势,体系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条产业向新的“南京路径”已清晰明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南京在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发力,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六大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新赛道。2023年,南京形成1个8000亿级和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

3月18日,南京校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座谈会召开。十余所高校院所的相关负责人围绕“如何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等话题,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政府部门诚恳聆听、认真研究吸收。这座城市,正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前后端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

裂变:持续深化改革,让创新浪潮连绵奔涌

与自然界生态系统近似,创新生态关乎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源头活水能否连绵奔涌。

南京如何写好这篇“大文章”?从获批建设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到科技部批复同意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如今回首探究,不难发现,南京早已泼墨挥毫。

一项创新之举是让“家门口”的驿站,成为科技企业融资的“好搭子”——作为江苏省至今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南京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8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每月按期举行“科技金融双周汇”品牌活动,一期一主题,从政策宣介到融资培训,再到企业路演,打通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

江苏天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周腾对此深有感触。“公司主要面向企业出售生产设备,去年不少客户改变付款方式,导致回款进度变慢,企业短期出现资金周转难的问题。我们属于制造业企业,国家这两年融资政策向实体制造业倾斜,但以普惠金融居多,融资金额小;二来审批流程时间也长,一时难以救急。”周腾告诉记者,转机很快到来,“这得益于江宁开发区科创金融驿站的帮忙。驿站站点距离我们企业很近,经常上门来问需求。有一次上门时知道我们有融资需求后,就‘量身打造’了贷款方案,很快3000万元短期贷款的资金就到账了。”

此外,修订后的《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支撑。

据了解,这是1995年该《条例》施行以来首次“大修”。《条例》共十章七十四条,围绕服务地方发展战略目标,强化结果导向科学研究,聚焦产业科技创新引领,突出科技人才支撑作用,注重科技创新合作和开放,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旨在形成从目标锚定、路径选择、要素支撑到生态培育的闭环。

显然,南京在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还拥有更多探索空间,一系列创新要素将被串联起来,转化出更优质、更丰富的科技成果,继而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一年春作首,万事干为先。眼下,南京正以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聚焦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释放产业向新而行、高质量发展的“春季信号”。可以预见,产业科技创新的浪潮,将在南京奔涌向前!

编辑:促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