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一路走

2024-03-17 20:39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一路走

何云旺/文

凌敏/诵读

从新四军纪念馆出来,我扫了一辆共享单车,沿着馆西侧的文港路,缓缓而行。一路慢骑,一路瞄,我的胃命令我,赶紧找一家小饭馆。

过了一个路口,又回转过来。路,正在修,七零八落的材料,还有封挡夹芯板,也是路上的不速之客,显得突兀,让原先的路有些尴尬。就像个没有来得及化妆妥当就匆匆上台的小生。看样子,将焕然一新。可居、宜居、美居,这三部曲,是时间的见证,也是时代的使然。六大碗酒店门前晒着香肠,那是一种独特的腊味。八大碗和六大碗,是盐城西乡宴席的代名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凑齐一桌像模像样的酒席,真是难煞人呢!八大碗、六大碗取其数字里蕴藏着的好彩头,既有了面子,也有了里子,流传至今,成了盐城宴席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唇齿间流传。我停步朝店里瞅了瞅,觉得一个人进偌大的酒店,似乎不太合适。

只得继续向前,路北有一家关着门的早餐店,还有洗车店,超市等,这儿的店铺皆是一楼门面,二楼以上住宅,人家的晾衣杆上飘扬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被单之类的。无奈,我的视线越过马路,越过夹芯板墙,穿过稀疏的柳条,在路南的一排店铺门楣上的招牌间——检索。西头有一家土菜馆,土菜馆隔壁是富安鱼汤面店,东头有一家私房菜。来到了私房菜门前,推门见别有洞天。不大的门脸里,暗藏玄机,右手边过一道窄门,内有更加窄的走道,走道串起一个一个包厢,如果直接下三四级台阶,是一个小厅,三张小桌,左边一张小方桌,右边两张小条形桌,我选了一小桌,放下包,坐定,要了一盘家常肉丝,有荤有素,荤的是猪肉丝,素的是青蒜,青蒜正当时,配肉爆炒,很香很下饭。再向前,是厨房。再说楼上,是个室内阁楼,像这种小饭店,总是要将空间利用到极致的,这份精打细算,正是日子生香的秘密所在。对于普通人来说,谁家没有一个拥有如此智慧的当家人哩?

其实,这种小饭馆,常常是一个城市街巷的灵魂所在,无论是首都北京,还是省城南京,或是老成都,概莫例外,盐城自然也不例外。我左边的一桌,两个中年男人,一瓶酒两个人分,你来我往,把酒言欢,天南海北地侃,麻将、人品和老婆,一口酒菜,几句话道尽人到中年的百般滋味。菜还未来,我拿着碗筷,到厨房找水池冲洗,烧菜的是个胖墩墩的男人,煤气灶的火头猛烈无比,这里是他的主场,锅碗瓢盆的叮咚里,是一家人的吃喝拉撒,是一家人的岁月温暖。见我拿着碗,忙递话过来,要给他来,我看他忙上忙下,忙说不用,小事而已,让他先忙着。

不一会儿,来了三五个客人,有男有女,是一大家子,人未到,声先闻。小店里顿时热闹起来。“小吴,小吴……”夹杂着油烟机、煤气灶或轻或重的脚步声跑出厨房,冲上台阶,“随便坐,随便坐……包厢里有……”没有客套,单刀直入。从他们的话语中听出,来客就是附近的居民,是老主顾。一个穿黑衣服的女人,风一样跑进厨房,一瞅眼,一转身:“就小吴一个人忙着啊!”又是查点小吴的媳妇,又是查点老人怎么不来帮忙,“一个人忙得不轻呢!”女人和家里人念叨,“待会我们自己上菜,不要小吴忙……”在生活中有一种熟悉,叫理解。人与人之间,因为理解,所以欣赏。在小饭馆里,我如同看了一场生活剧——寻常百姓的日子。

不知不觉间,我已一碗饭下肚,又自己添了一勺饭,虽只有一道菜,却吃得挺香,回味有余。那是一种流淌在小饭馆里的寻常感动,比什么菜都下饭。对此,我心知肚明。扫码结账,价格公道得很,可以说是价廉物美。

我出门,走在路上,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我浏览着一家一家店铺,我想这里的人日日走过的路,日日路过的店,日日遇见的人……这些店铺就像时间的守护者一样,一辈子,或许更久。

城市是群居的大部落,此间,大多是以街巷为市,这条路叫鲁艺路,我在沿着河边的路牌上,看见了她的名字。原先,这里曾有鲁艺中专,路因校而名,即便是校址另迁,而那份“鲁艺基因”,一直在的。

责任编辑:于 楠 崔治国  胡 祥

编辑: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