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副刊丨舌尖上的“母爱密码”

2024-02-27 17:27 来源:学习强国 字号:

在盐城西乡,过年不做肉圆就等于没有过年。

不管其他菜肴多丰盛,缺少了肉圆就好比一场戏少了主角,再怎么热闹都是虚的。

从最初的“六大碗”,到后来的“八大碗”,再到近些年的“十几大碗”,其他菜肴千变万化,肉圆始终稳坐中军帐,成为雷打不动的“常青树”。

自我记事起,印象中每年的肉圆都是母亲一手“包办”的。五十余载弹指一挥间,母亲的满头青丝化作皑皑白雪,儿女们也如离巢的鸟儿飞向四面八方,而肉圆的味道始终如一,成为一家人“舌尖上的基因密码”。

今年春节回老家后的第一天中午,饭桌上各色菜肴摆得满满当当,肉圆依然位居其中。一家老小边吃边聊, 其乐融融。“今年家里没做肉圆,这些肉圆还是人家送的呢,你们赶快多吃几个。”母亲见我仅吃了一只肉圆就不再搛了,脸上写满不解。“怪不得,我怎么感觉味道跟以前不一样了呢。”我恍然大悟道,“看来舌头也是认家的。”

这些年来,吃惯了母亲做的肉圆,其他“版本”的哪怕是大饭店里的,我都“不认”。每年春节假期结束回城时,车子后备厢里总也少不了肉圆的身影。到家后 ,我一般舍不得立即吃掉,总会在冰箱里放上一段时间,然后细水长流般地慢慢享用。往往吃着吃着,便想起老家,仿佛那每一只肉圆里都鲜活着小村的味道、母亲的气息。

三年前的初夏时节,母亲不幸罹患癌症。虽经漫长化疗逃离“鬼门关”,身体却一直没能恢复如初,加之年岁渐高,不少费体力的活都不能干了。其实,做肉圆也是一件颇为费力的活计,只是我们一直没想到,只管心安理得地享受美味。直到今年春节,母亲实在做不动肉圆了,才意识到世上没有一种美好是“从天而降”的。

“吃了多年母亲做的肉圆,也该让老人享受享受我们做的肉圆了。”吃过午饭、洗完碗筷后,妻对我说。“可你哪里会做肉圆?”我弱弱地问。“不会就学呗,现成的师傅。”妻边说着,边让我开车与她一起去超市,买来肉、蛋、糯米、香油等做肉圆的一应原料。

听妻说要做肉圆,并且拜她为师,母亲有些惊讶,随即又开心地笑了,“好,我今天得把做肉圆的‘独家秘籍’全部传授给你,咱‘孙氏独门西乡肉圆’终于有传人啦!”

随即,母亲就开始了“传艺”。从煮糯米饭,到剁肉,到拌馅,到搓圆,到油炸,到把握火候,到起锅……整个过程不下于十道“工序”,细碎而繁琐,并且每个环节都有讲究,一点点“分寸”把握不准,都会影响口味。母亲不厌其烦地教,妻一丝不苟地学,倒也婆媳两悦、饶有兴致。一时间,油锅里美妙的“嗞嗞”声,夹杂着四溢的清香和融融的笑语,让陈旧斑驳的厨屋成了一座装满幸福的宫殿。

光阴的齿轮,与年味一起飞旋。悄然间,已到夕阳西下、薄暮降临时分。随着一大铝盆堆得尖尖的馅料逐渐见底,灶台上的一只铁丝篮子里肉圆层层垒高,黄灿灿、香喷喷、脆生生,让人垂涎欲滴。从小到大,每次母亲炸肉圆时,都让我在灶台旁现尝,并且可以敞开肚子吃。这次也不例外,我和女儿每人都吃了约莫十多个,真是大饱口福。

肉圆好吃力难使。半天下来,妻累得腰酸臂胀。也难怪,单是剁肉就需费上好大的劲,将五斤肉剁细剁匀,得挥刀数千次。其实,有不少人家为了省力气直接用绞肉机来碎肉,可母亲一直不为所动,坚持用手工剁肉,这样虽然人辛苦些,但做出来的肉圆口感会好许多。而随后的拌料环节同样费功夫,得将剁好的肉和糯米饭一起装进一个大盆里,再打上三十多个鸡蛋,然后用双手使劲搅拌,直到完全拌匀。紧接着,还得将拌好的料用手搓成大小一致的生肉圆,而且是搓一个朝油锅里扔一个,不得停顿,还需尽量匀速,每搓一段时间还要用湿淀粉沾一下手,免得馅料粘手影响成品的品相。这样几百个“生坯”搓下来,手会又麻又涩又酸。下锅、起锅的时间也充满“技术含量”,早了不熟、迟了变焦,稍有差池都不行……可以说,每一个酥香可口的肉圆里,都凝结着无数艰辛的付出。不亲手做,哪里知道呀!

累归累,妻的心情却非常好,想不到第一次做肉圆,就这么成功。想想也不奇怪,妻本就悟性颇高,又能吃苦,加上母亲指导有方,焉有不成之理。

平生第一次吃妻做的肉圆,于我也是一件乐事。这纯手工家居特色西乡肉圆,包裹着的不仅有肉、蛋、糯米、葱、生姜、油、糖、淀粉、鸡精,还有亲情、烟火、瑞气、乡音,以及一个下午的温馨时光。

而母亲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轻松愉悦地幽了一默,“这样,我也放心了。哪天我不在了,你们一家也会有肉圆吃。”

我们都笑了,而眼角又分明带着泪光……

“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编辑部

电话:025-58682029 025-58682081

孙成栋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