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回家

2024-02-14 21:31 来源:登瀛观察 字号:

农历新年来临,我照旧回老家西乡农村,到父母墓前拜祭。站在墓碑前,时空交错,感慨万千。尤其难忘的是,人生中的回家往事,犹如昨天发生的一样,呈现在眼前。

我在村里读完小学、初中,年仅13岁,就到离家几公里外的镇上读高中。当时的条件实在艰苦,我们的伙食标准是每天三分钱,早晚喝粥,中午基本都是青菜汤。因此,每周末回家是我们很高兴的一件事,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稍稍改善一下伙食。每当周六(那时每周仅放假一天)下午两节课后,我就一路小跑,中间还要乘渡船过蟒蛇河,大约一小时后可到家。进门时,母亲一大碗热腾腾的鸡蛋炒饭已端在饭桌上。父亲善于捕鱼,时有黄鳝、泥鳅、虎头鲨等上桌,更是上等的佳肴。周日上午,母亲会选用上好的荞麦用小火炒熟,待散发出一阵阵香气时,就盛在簸箕里冷却,然后用石磨磨成粉,装上满满的两大瓶,并将用辣椒、菜油炒熟腌制的咸菜,装上两小瓶,这样我周日下午背着这些食品,带着父母的殷殷嘱托返回学校。也正是父母的辛劳和汗水,让我回家时深深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读书的难得,从而激发我的好学。终于,我考上了苏南一所学校,毕业时还幸运地分配至一家市级事业单位工作。

刚工作不久,我父亲得了一种怪病,每天下午会发生剧烈的头痛,经医院检查诊断,是因脑血管狭窄导致的偏头痛。我基本上每月回家,主要任务是为父亲送药。周末我一般骑车一个半小时,到红九河旁一个小村庄,回家时已到傍晚。父母一生勤劳,六十多岁仍下田劳作,还帮助儿女带孙辈。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很和善、明事理,乡里亲戚邻居也都很敬重他们。晚饭后,他们往往与我拉拉家常,说一些朴素而受用的道理,“人要勤快,能吃苦、多做事的人谁都喜欢”“人要行善积德,多做好事”“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人要有本事才能站稳脚跟”等等,反复唠叨,要我多读书、干好工作、不能忘本。也正是回家时父母的谆谆教诲,让我在学习工作中充满了无限的动力和激情,用两年时间通过了中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并继续学习,获得新闻学本科文凭,由此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岁月如梭,转眼之间,父亲母亲已先后离世。母亲比父亲晚走三年,她相信在自己过世后,会与父亲到九泉之下开始新的生活。我们儿女也满足她的心愿,在她生前把父亲的坟迁回新通上大路的老家墓地,砌好新墓时,还特地让她坐着轮椅到现场去看看,她面带微笑,十分满意,温馨的场景现在还历历在目。我们还把父母住了多年的老房子修缮了一下,她当时还开玩笑似的说:“在下面过过,还和你爹爹到老房子住住呢”。

父母去世后,现在的“回家”,含义发生了变化,但它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让我们一代代人生生不息,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作者:张国瑞

插画:卢瑶

编辑:刘志红 赵新立 马语涵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