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斗实干中谱写乡村全面振兴非凡篇章

2024-02-05 10:16 来源: 字号:

伴随着立春的到来,2月3日,一份惠及亿万农民的重磅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新年的政策“大礼包”。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这把“金钥匙”。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千万工程”是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历经20年持续努力,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千万工程”经验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把“金钥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贵在结合实际、活学活用,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务实、坚实、笃实上下功夫,走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才能让农民群众收获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这个“压舱石”。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了177.6亿斤,粮食供应充足、库存充实,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有14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在高基点上再增产难度较大。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提出多个“大”字,大面积提高单产,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等,端牢中国饭碗的具体举措实之又实、细之又细。因此,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角度,看待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事实证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实“科技创新”支撑这台“强引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用仅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占全球20%的人口,粮食生产连续20年丰收。这其中,农业科技创新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要素已绷得很紧,超大规模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在不断增长,粮食安全外部环境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明确要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等等,不仅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乡村振兴,关键在科技进步。面向未来,要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立春时节,新的希望正悄然萌发,新的丰收正在生根发芽。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会越走越宽、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会越绘越美。

盐城 夏海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