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海岛行丨在海上收菜是一种什么体验?

2024-02-02 15:01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字号:

新华社福州2月2日电(记者周义)南日岛渔民的一天,是从凌晨两点半开始。此时,夜幕还笼罩着大地,记者穿好防水服,跟随龙须菜养殖户杨振华出了门,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这是南日岛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蔡昊 摄)

坐着摩托车来到海边,远处已闪烁着点点灯光,头戴探照灯的每个渔民都在与时间赛跑。“来上船,我们加快节奏。”一边招呼着记者上船,杨振华一边准备好渔具。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船冲向了指定海域。

“大家凌晨来收菜有什么讲究吗?”记者问。“龙须菜收购商中午来拉货,他们要赶下午最后一班轮渡出岛,所以我们要早起,赶在中午之前收完。”杨振华回答道。

十几分钟后,船停下,杨振华与其他两个渔民迅速行动了起来。只见一个渔民拿着镰刀,单独乘坐泡沫小船下了水,他从水中摸索出一根粗绳,并割断了绳端与塑料浮球的连接处。随后,另一位渔民拿着竹钩把粗绳捞到了大船上。重复几次后,船上已经攒了五六根绳,杨振华拉过绳“合五为一”,系在了搅菜机上。随着机器的齿轮转动,绳子一点一点地被拉出水面。附着在绳子上的龙须菜也“露出庐山真面目”,只见它的外观如红棕色头发丝,密密麻麻,被机器卷进了袋子中。

这是2月1日在南日岛附近海域拍摄的龙须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记者试着收菜。等船稍稳,记者把手伸进水里割绳子,一入水,刺骨的冰冷让手不自主地收了回来。“冬天水冰,我们的手经常冻得发抖。”旁边一位渔民说。记者一咬牙,又把手伸进水里,抓住绳子,开始拼命猛割。反复割了十几秒,绳端断裂,记者赶忙抓住绳子递给了拿竹钩的大哥。等记者爬上大船,拿起竹钩一提,感到好重。

“一根绳长5米,绳上的龙须菜有二三十斤重。”杨振华说,渔民把绳子拉出水面1米左右,剩下的都交给机器。记者在杨振华的帮助下完成了收菜,接下来在船上打起了下手。

两三个小时里,杨振华开着船在海域上绕圈打转,反复收菜。经过半夜劳作,船上已经堆积了上百袋龙须菜。趁着早饭的间隙,渔民们稍事休息补充体力。“老一辈人用的是小船,没有机器,所有活都得靠人工干,一条绳子需要三个人才能拉起来。”杨振华说,他养殖了20亩龙须菜,3个人现在一天能收1000多绳,以前只能收500绳。

2004年,20岁的杨振华子承父业,开始耕耘这片海域。在历经海鱼、贝类等多种养殖品种后,选择了市场较好的龙须菜。如今40岁的他,脸上黝黑,手上布满老茧。“一年收四季,一季持续一个月,最累的是睡眠不足。”杨振华说。

南日岛是福建第三大岛,大部分岛民世代以“渔”为生。耕海牧渔数十载,“南日三宝”鲍鱼、海带、龙须菜成为岛民的“财富密码”。2023年南日岛海水养殖产量20.34万吨,渔业总产值达47.69亿元。

这是2月1日在南日岛附近海域拍摄的龙须菜养殖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讨海”是个辛苦活,当谈及二十年来的变化时,杨振华最大的感触是养殖的人越来越多。“生态好,水质好,收成好,大家都能在家门口赚钱。”杨振华说,自己去年也买了一条更大的船。

饭后,三位渔民又开始了一轮新的作业。临近中午,船到码头,一筐筐龙须菜被抬上了岸,霎时,采购者“蜂拥而上”。货物卖完,杨振华揩揩脸上的水渍,不知是汗水,还是溅起的海水。

“希望菜收得更多!”新春将至,杨振华对于这片大海有了新的期盼。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