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跨越4000年!大半个中国的美玉都来“开年会”了

2024-02-02 15:06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字号:

美玉如斯

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与历史见证

距今约4000年的后石家河文化

从江汉平原、澧阳平原

向周边区域辐射,泽被后世

在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适逢石家河遗址发现70周年

“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

近日在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开幕

精粹湖北、湖南出土的精美玉器

以及来自龙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

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的170余件文物珍品

一场“美玉年会”

复原了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

激荡与交融

描绘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连续性

石家河玉器的奇美深深影响了中华玉文化

夏商时代的二里头、盘龙城、殷墟等重要遗址

均发现有“石家河风格”

两周时期

不少贵族墓葬随葬石家河风格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凤

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

人首蛇身形玉饰

均与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团凤、玉连体双人头像

异曲同工

从中一窥以石家河玉器为代表的玉文化

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

成就了文明的延续发展

创新性

创新,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从首尾上翘的石家河玉虎

至商代匍匐状、觅食状、半卧状的铜虎

跨越数百年逐渐“肆意奔跑”起来

传递了二者在审美意趣上的共通之处

背后正是长江流域深厚的信仰渊源

与长时间深层次的文化互动

共通的精神观念,亦转移至青铜、黄金……

为中华文明贴上古老又常新的标签

统一性

一样的“神人”形象

一样头顶鲜明的“介”字冠

出土于山西襄汾的玉神面

出土于湖北的玉冠饰

有着奇趣巧合

作为后石家河文化中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玉器

玉冠饰的造型、审美远播他乡

更加巧合的是,在石家遗址谭家岭8号瓮棺

玉冠饰亦与一组一分为二的玉璜同出

推测陶寺遗址中的玉神面和玉璜

应是来自江汉平原石家河遗址的“舶来品”

包容性

双耳穿孔、菱形大眼、蒜头鼻、阔嘴和短颈

或头戴冠帽,或盘起“麻花辫”

石家河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影响尤体现在人头像

展览中并列展出

虽然器型相差大约60倍

仍体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包容性

形似神似的石家河玉人头像与三星堆铜人头像

前者头发均匀地盘成一圈

在脑后以冠饰固定

再戴以辫索状发箍

后者梭形大眼的铜人“佩戴”同款发箍

和平性

温润的玉、对称的形、精细的雕琢

无不蕴含着追求秩序、稳定内敛、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

“石家河人用非凡的创造力

表达他们对祖先神祇的信仰,对自然生灵的崇敬

生动诠释了‘玉,亦神物也’”

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说

石家河玉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

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关键时期广泛传播发展

推动区域社会的交流互鉴

最终汇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巨流

监制:卫铁民

策划/制作:喻珮、谈昦玄

记者:喻珮、肖艺九

编辑:陆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湖北分社

联合出品

学术指导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