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让“健康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2024-01-31 15:46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号:

增强民生福祉、守护人民健康。今年,江苏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加强高水平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妇幼保健院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并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等,为人民群众筑牢健康“防线”。聚焦“一老一幼”,我省还将加强适老化改造,深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并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盛会落幕,也是新征程的开始。本期健康周刊特别推出“贯彻省两会精神特辑”,提炼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健康关键词,看相关领域如何通过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工作把医疗卫生各项任务向前推进。2024年,我们相信,随着一个个“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抓实落地,我省必将推动更多“健康清单”变成“幸福账单”,让人民美好生活的梦想照进现实。

关键词【区域医疗中心】

“我们认真学习了本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健康江苏建设方面,报告提到了加强高水平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妇幼保健院建设等等,这些举措都与增强老百姓民生福祉密切相关。”南京鼓楼医院院长于成功介绍,去年4月,江苏启动了高水平医院建设工作,医疗卫生界都非常振奋,也深感任务重大。高水平医院建设有六大任务,南京鼓楼医院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专班,自上而下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聚力铸造一流品牌专科,全力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正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

于成功介绍,委省共建的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南京鼓楼医院承担的任务是“4+3”。“也就是南京鼓楼医院要牵头建设4家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包括骨科、风湿免疫科、妇产科和内分泌科,参与建设3家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包括心血管、综合和癌症。我们自加压力,争取在评审周期,也就是三年之内建成1—2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于成功院长表示。

于成功院长告诉记者,区域医疗中心在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技术转化、技术辐射和管理等方面,在区域内都应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核心,同样也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域医疗中心的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内涵。首先要具备一流的诊疗能力,能为老百姓解决疑难急危重症,能通过不断的临床研究,为疾病诊疗提供创新技术,这是医疗的“高度”;其次,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不能仅仅发展单个学科,而应当是围绕学科来发展好整个学科群,这是医疗的“厚度”;再次,在技术创新之外,还要做好服务的创新,通过一系列流程的改造,让信息多跑路,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减轻百姓负担,这是医疗的“温度”。

人才与管理,也将是南京鼓楼医院打造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力点。

于成功院长介绍,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做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医院要不断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培工作,完善人才结构,还要发挥好对外的辐射作用,为周边兄弟单位提供教学与帮扶,全方位建立好人才的“后备队”。

在管理方面,医疗质量是医院的主线与生命线,最新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成绩单,南京鼓楼位列全国第七,得到了各方认可,都离不开医院精细化的管理。南京鼓楼医院也将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

关键词【妇幼保健院建设】

“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作为全省妇幼保健机构的‘领头羊’,应更好地发挥妇幼健康服务和全省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引领功能,切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推进医院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殷咏梅表示。

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医院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殷咏梅介绍,医院将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做好省级临床医学研究院妇幼研究所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好公共实验平台、干细胞实验室等平台。此外,加强开放合作,利用院内和全省丰富的妇儿临床资源,积极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我们还会借助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提升战略计划,加强临床与基础的合作研究;促进医院业务拓展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提升“整合型健康服务水平”是医院在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努力的方向。“依托综合医院支撑优势,促进保健与临床深度融合,建立和完善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殷咏梅说,医院将积极创建乳腺病、生殖医学、妇科区域医疗中心。另外,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指导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化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强多学科协作手术和新技术项目开展。积极开展“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发展分子诊断、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手段,提升疑难危急重症的诊治水平。

如何引领全省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化全省妇幼健康信息管理,还将筹划建设江苏省妇幼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为全省妇幼健康资源高效配置、政策制订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殷咏梅透露,江苏省妇女儿童临床研究中心和全省妇幼健康质控中心也在规划建设中。医院还将建设运行好全省妇幼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妇产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省“两癌”检查和产后康复等师资实训基地。借助远程医疗平台线上培训模块,统筹全省优质资源,加强全省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培训工作。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基层卫生是卫生健康事业根基,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今年,南通如何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精准发力?南通市卫健委主任张兵表示,2024年,南通将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新征程上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卫生健康新实践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2023年南通出台《南通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等28 项具体任务。2024年,南通将继续抓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满足群众需求”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基层攻坚五项行动”,不断增强基层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

张兵表示,今年南通将开展功能布局优化行动。通过“建、优、整、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进行优化重组、资源重整、功能重构。根据实际服务需求,将现有的“一镇多院”分散组合优化整合为“一院多区”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在硬件设施改善行动方面,针对村卫生室存在危破房屋等现象,要逐一进行鉴定,杜绝危房办公,持续加大基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配齐配足配优设施设备,改善就医环境。

基层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今年,南通将研究制定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方面的政策,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优化卫生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制度,鼓励人员双向流动。

在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中,南通继续推进“千县工程”,深化市区三级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年内,全市45%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新建 75 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十大功能中心’,新增甲级村卫生室 91个。”张兵说。

为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卫提质增效,张兵透露,南通还将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定期督查评估和质量控制制度,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家庭医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及慢性病防治管理康复能力。结合社区网格化、居(村)委会功能配置,在城乡社区、居民小区建设家庭医生工作室,采取定点、定人、定时方式,促进家庭医生深入社区开展巡回服务。

关键词【重大疾病防控水平】

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前提和保障。“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体现了我省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朱宝立表示。

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应以科研为核、学科为基。“我们要坚持以科学举措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攻关重大疾病、健康危害因素防控策略和核心技术。”朱宝立介绍,省疾控中心将打造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国家卫健委肠道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和省卫健委疫苗临床评价医学创新中心、省卫生应急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矩阵,提升防控策略决策咨询、监测预警、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国内一流实力。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更好地处理‘医’与‘防’的关系,也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朱宝立表示,要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完善医防融合机制是其根本保障。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机制探索和创新,建强以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医防融合工作体系。“我们要通过构建全省疾控体系医防融合专业队伍,制定切合我省实际的医防融合工作规范和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清单,从省市县三级层面试点‘疾控—医疗’机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

公共卫生人才是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的关键。“对外拓展,靶向引才。对内挖潜,精准滴灌。”朱宝立一语点出中心的人才引培体系。“我们调研制定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实施方案,设置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岗位;突破传统,创新搭建多元化人才培育平台,争取上级机关支持,优化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此外,通过完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措施、构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跨机构双导师培养模式等方式,在提升防控重大疾病突发疫情、攻关重点项目和疫苗临床试验等服务人民健康的过程中磨砺人才,释放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锻造疾控队伍过硬能力,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医药学科最富中国特色、最具原创优势、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程海波连用三个“最”回应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之必要性。刚刚闭幕的江苏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深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蓝图已绘,南京中医药大学要在建设高质量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服务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上展现南中医担当。

发展中医药事业,最根本的是人才质量。程海波介绍,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现了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长学制本博贯通培养全覆盖,按照“学贯中西、大师潜质、国际视野、追求卓越”的要求,构建形成卓越医生、卓越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并行的中医药高素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最近几年,还根据百姓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需要,新开办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儿科学、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新的一年,学校将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信的高质量人才。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现代科学阐发中医药科学内涵”,这是一直以来学校开展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基本遵循。程海波表示,学校中医药学科将坚持立足科技“四个面向”,聚焦中医药发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以有组织科研、校院企协同等举措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层次科学研究,去年与附属康缘药业联合重组的中药质量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今年将继续在学科交叉等多方面,推动中医药科技自立自强。

中医经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更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石。程海波告诉记者,今年将继续依托刚成立的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所,统筹推进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澄江学派等江苏中医流派的研究和建设,开展《中华本草》等经典读本的修订工作,为中医强省建设提供更多知识贡献。

“作为中医药大学,为百姓提供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也是我们肩上重要的责任。”程海波表示将继续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附属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积极探索研发更多适合中国人体质的“中国药”。同时,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活态载体,学校将以获评成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理论研究基地为契机,在“两个结合”的研究阐释上做出南中医贡献;以中医药为媒介,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中创新中国话语、中国叙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向国际社会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如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在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养老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徐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祝木伟说:“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元旦贺词中指出:‘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这为我们做好新时期老年人口工作指明了方向。”

“解决养老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发力。我认为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应对。”祝木伟认为,建设“医康养”一体化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推进医疗机构、康复中心和养老院一体化建设,在科研、教育、培训和标准化建设方面探索“医康养”医疗机构运营模式,着力打造“医康养”集团。

其次,构建以教育为先的养老健康支撑体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一是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与预防工作,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患病风险,从而减轻医疗体系的负担。二是加强医学生专业教育和学习培训,提高医学生对养老问题的认识和培养他们的养老服务意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据介绍,徐州医科大学于2020年成立养老研究院,是国内较早专注于养老研究与实践的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学校深入探索和研究老龄化及养老问题,建立了养老服务和行业标准,构建了数字化“医康养”养老服务体系,并承担了养老护理员的人才培训工作,一直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缓解人才短缺问题不懈努力。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医学和教育的优势资源,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实践和政策倡导等多种方式,努力打造‘苏式养老’的徐医大模式,为养老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祝木伟说,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协同落实机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相关部门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探讨和分享经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养老事业的协同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银发经济】

我省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在刚刚结束的全省两会上,如何“支持发展康养产业、银发经济”“激发养老产业、盘活银发经济”也是多位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人口老龄化催生银发经济成为现实。相关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将达三分之一以上,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陈友华教授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银发经济、养老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既是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福祉的需要,也顺应了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趋势。

《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83.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15%,高于全)(18.9%)3.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49.60万人,占比17.04%。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省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省情。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预期提升,老年人消费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消费方式趋于多元化,医疗保健、继续教育、文体旅游、康养服务等成为老年人新的生活方式。另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老龄产业潜力届时将占到GDP的五分之一,2050年将达到三分之一,康养产业、银发经济未来可期。

陈友华教授说,养老服务属于生活服务业,其发展直接受收入水平影响。特别是50后、60后相继步入老年,50后、60后人口总量逾4亿人,这个群体相对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收入水平稳定,追求健康和投资健康养老的意识也更强,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这将会给老龄产业带来新图景。这个群体的消费需求和长远安排深刻影响着未来老龄产业的发展动向。

“但与此同时,50后、60后是从艰苦卓绝的岁月中过来的,省吃俭用曾是这代人的集体记忆。如何激发他们的消费意识、激活银发经济?”陈友华表示,这需要一个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如果一味地强调银发经济,可能会影响婴幼儿消费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两者是一个动态平衡。陈友华认为,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起步不久,在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加大引导和支持。政策制定既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兜底困难老年群体,又要发挥政策的引导功能,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如何为“最柔软人群”提供“最安心的照护”,给每个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支撑?

记者了解到,去年,无锡跻身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行列,行业发展更加规范。截至2023年12月,全市开展托育服务的机构共468家,可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2325个,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4.3个,在国家托育机构备案信息系统完成备案机构 306家。

“尽管我们的托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资源分布发展不平衡,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推进落地,托育服务供给模式比较单一等问题和不足。”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四级调研员孙厚勇坦言,“需要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教养医相结合的托育服务体系,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2024年,无锡将在“品质托”“方便托”“专业托”“省心托”“安全托”上发力。孙厚勇透露,计划新增优质普惠托育机构20家,力争创成省示范6家,鼓励探索优质托育机构“1+N”多点服务供给模式,提前完成“十四五”每千人口托位数4.5个的目标任务。

为了给社区的婴幼儿和家庭提供更好的托育服务,无锡还将完善并组织实施托育机构负责人、保育人员、卫生保健人员岗前培训、专题集训、继续教育等制度规定。成立市托育服务专家库,定期开展督导,促进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对群众来说,托育服务是否就近、方便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孙厚勇表示,今年无锡将大力兴办社区托育服务,突出政府主导、落实属地责任,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方式,积极打造“15分钟托育圈”,让群众就近送托。完善“托育地图服务”功能,让群众方便送托。

今年,无锡还将出台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医疗机构面向社区或托育机构签约开展“打包式”服务,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产业园区、物业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建设托育服务设施或举办托育机构。进一步完善机构安防系统,保障在托婴幼儿安全健康。推进医育融合项目研究,在2023年推出无锡市0-3岁婴幼儿配餐指导意见基础上,新一年重点在睡眠照护指导、身体活动和发展、特殊健康状态照护上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大健康产业】

生物医药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实力竞争的战略高地,企业创新突围、勇攀高峰,才能为大健康产业提供强劲动能。

“过去几年,集团始终以全面布局‘基蛋大健康生态圈’作为发展方向,已于2023年完成初步布局大健康领域。”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苏恩本介绍,从POCT(即时检测)业务起家,公司在心肌和炎症检测领域完成多年技术积累和产品布局,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I)检测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终端客户覆盖基层医院、等级医院、第三方检验中心等医疗机构。2024年,则是完善布局大健康领域更为关键的一年。集团扎根体外诊断领域,满足消费者从疾病诊断、心肺康复、宠物诊断到营养保健全领域的医疗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健康产业’,不仅增加了我们继续深耕的信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直以来江苏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视。”苏恩本说,在基蛋生物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平台搭建和全面布局的过程中,江苏省提供了众多项目支持及政策引导。如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公司超高速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的开发,南京市科技局生命健康专项支持公司开发新型肿瘤标志物等。“2025年公司的新总部大楼将竣工,在建设过程中也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让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在苏恩本看来,大健康领域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制定健康产业政策,包括导向方向、发展计划以及资金支持。同时,大健康企业需要逐步提升技术创新,以建设大健康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作为发展根本,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作为新型大健康技术发展方向,逐步推进产学研医融合、人才梯度培养、国际合作加强,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延伸及组合效应,实现医药、健康、医疗器械、智数技术和大卫生业务的融合和统一支持。“着眼未来发展,公司将垂直整合体外诊断(IVD)全产业链资源,带动省内上游企业的发展,打破大量关键原料依赖进口的现状,为下游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推动江苏省IVD产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拓展产品序列,逐渐形成从POCT到IVD,从IVD到大健康的全面布局。”

编辑: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