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专家为保护古瓢城城砖“开处方”

2024-01-22 17:25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记者 朱大力 文/图 字号:

1月3日,《千余块古瓢城城砖现身市区农家小院》一文见报后,受到多方关注。近日,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的两位专家冒雨前往农家小院进行现场评估,并对这批古瓢城城砖相关保护问题提出专业指导意见。陈标也希望得到更多热心人士尤其是文博管理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将好事做好。

文博专家江涤非(右)进行现场评估。

古城砖的保护刻不容缓

1月17日,尽管寒冷的季节不时飘着小雨,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江涤非等两位专家还是如约冒雨来到被主人陈标命名为“和苑”的农家小院。两位专家对由古城砖砌成的单面仿古城墙和部分散放的古城砖进行认真查看,尤其对少数外观刻“山阳”字样的砖块仔细比对,材质用料、外观颜色、尺寸大小、表面风化磨损程度等,从专业角度进行评估,这批砖块符合古瓢城城砖所有特征,属于一般文物。因为大部分砖块砌成了墙后不便查看,古城砖是否有其他铭文不得而知。

古城砖砌成的单面仿古城墙。

两位专家对陈标多年来出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特别感情而精心收集古城砖的行为表示赞赏。关于如何保护好古城砖,专家提出指导意见,民间不具备专业库房的保管条件,可以放在避免阳光直射、通风干燥的室内,避免温差过大破坏石质文物的内部结构,不建议再次使用和构筑其他建筑物。

“像陈标这样已经砌成墙的古城砖保持现状不要再动,为防止酸雨、冰雪天气和夏日阳光高温直射等,比较便于实现的就是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原址加盖保护性建筑,像外面建个凉亭的模样。另外,定期的清洗和除尘是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尘埃,还可以有效防止氧化和自然侵蚀。”江涤非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古城砖的风化开裂机会,保护措施越快越好。只有保护好这些文物,才能让它们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古瓢城城砖现身农家小院的消息发布后,也有不少热心人士思考古城砖的未来"出路"问题,认为民间想长期保存是堪忧的,应该有更好的“归属”,保护好和传承好。比如于2020年启动的瓢城绿廊建设,打造四个重要的城门记忆小品,如果开展保护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或者适当展示真正的古瓢城城砖,肯定会是另一种效果。

期待尽可能合理的保护措施

“和苑”一角。

许多到过“和苑”的热心人士对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很是欣赏,认为别具一格的仿古城墙点缀农家小院,确实有“织构绿色家园,传承城墙记忆”的意境,符合陈标爱家乡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情怀。

陈标告诉记者,2016年因为支持125省道工程,他把以前一千多平方米花园式的庭院拆了,经过协商,利用现状的老宅子以及周边渔塘等填土打桩形成现在五六百平方米的‘和苑’,多年收集的古城砖砌成单面仿古城墙成为其中一景。陈标的理念是,做出一个样板的绿色庭院,以期带动周边亲友邻居甚至千家万家,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说实话,我收藏古城砖不是为了能够赚多少钱,而是真的喜欢和觉得有必要去做。我的父母从开始不理解到后来默许,不但帮我一起往家里运,还会抽时间开个电动车到拆迁地方到处去问去找,说好价格就买了拖回来。收集散落乡间的古城砖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艰辛和失败等,但专家学者的肯定让我很欣慰。”当两位专家询问古城砖的来历时,陈标介绍说,他从小对文化艺术类物品特别着迷,早年曾到外地打工谋生更是开了眼界,看到人家都为他们当地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觉得自己家乡2100多年的历史文化也值得自豪。于是,陈标收藏承载地方历史文化厚重的古瓢城城砖的举动一发不可收。

陈标最近收集的古城砖。

陈标坦言,尽管他还在继续收集古城砖,但个人的保护条件和经济能力毕竟有限,希望得到更多热心人士尤其是文博管理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将好事做好。“‘城墙古城砖,现在成为稀罕物。’‘住潘黄街道新伙村(刘舍)的伯父也曾收藏8块老城砖在河边码头,但拆迁后不知在何处了?’诸如此类的读者留言,说明镌刻着岁月印记、浸润着历史温度的老物件弥足珍贵。鉴于市文博部门专家已经进行评估,作为一般文物的千余块古瓢城城墙砖,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合理的保护措施以及最终‘归宿’。”盐城地方历史文化独立学者许正和如是说。

责任编辑:荀婷 胡祥

编辑:荀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