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蒸馒头

2024-01-20 20:47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蒸馒头

李桂荣/文

凌敏/诵读

进了腊月,妈妈就更忙了。

腊八节一过,妈妈就从缸底下翻出一块贮藏的老酵,放进钵盆的温开水中浸泡,然后用热毛巾盖在钵盆上盖上。

接着,第一天大早,妈妈要去“顺笼”,到有蒸笼的人家约定做馒头的日子。偌大的一个村子,上百户人家,只有两家有蒸笼。过去不像现在,蒸笼多种多样,那时制造蒸笼需要材质好而且很大的木料,一桌笼,一般分为五扇的、六扇的、七扇的,因此,配置一桌笼,需要大量木料和人工,一般人家置不起。周姓木匠是远近出名的老手艺人,手艺好,技术精,他制作的蒸笼密度高、不透气、容量大,蒸出的馒头很耐看。这天妈妈刚说明来意,周师傅就大嗓门嚷嚷:“你这个姑奶奶,‘顺’日子要趁早,你来迟了,腊月二十七之前的日子都被‘顺’走了。”老人家并不了解我家的实际情况,妈妈只是对老人说:“那周叔,我们家就‘顺’腊月二十八吧。”

腊月二十八确实晚了,但我们家情况不同。

当时我家共六口人,父亲常年在外,家中事务都是妈妈操劳。妈妈一个人挣工分,分粮少。我们家不但工分少、分粮少,而且还出许多钱,如果不把出的钱全部交了,是不可能把粮食称回家的。虽然妈妈天天在投酵,准备做馒头,但到“顺笼”的这天,小麦还躺在生产队仓库里睡觉呢。

一天傍晚放学,妈妈一改往日愁眉苦脸的模样,满脸笑容地对我和哥哥说:“孩子们,快把水桶里的小麦抬到电灌站去机面。”哦,当时我和哥哥很兴奋,我们家有小麦了,马上有面做馒头了。

腊月二十八,终于轮到我家蒸馒头了,白天,妈妈把七扇蒸笼一扇一扇抹洗晾干,吃了晚饭妈妈打发哥哥去请舅舅舅妈一家来帮忙,舅舅调酵,舅妈帮做馒头。哥哥出门后,妈妈忙开了,她先洗抹一个大缸,然后把铁锅洗干净,放上满满一锅水烧开,打到大缸里,这叫暖缸。这些事做完,舅舅舅妈也来了。舅舅把面粉倒进洗净的大盆里,妈妈和舅妈就在旁边加酵水,舅舅卷起双袖,两手在面粉酵水中反复搅拌,力求均匀,这叫调酵,调酵需要大体力在盆中反复翻炒、搅动、揉捏,酵面调和均匀,做出来的馒头又酥又软。如果酵面过分结实叫壮,过分软叫焦,壮和焦都不好。这就靠技术,因此,当时农村虽然劳动力多,但并不是每个劳力都会调酵。

酵调好后,装进暖缸内,妈妈在缸上盖斧冠,斧冠上盖棉被或棉衣,缸的四周焐上厚厚的稻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给酵缸保暖。

酵缸里酵面待涨。这时大家趁隙还要睡会儿。妈妈睡不实,每半个小时就要起床看一下缸里的酵。到了后半夜,妈妈又起来看酵面,缸里的酵面都快涨满了,妈妈立即喊大家起床做馒头,舅舅舅妈听到招呼,一骨碌爬起来,洗刷一下,各自分工,正式蒸馒头。

起酵的起酵,做馒头的做馒头,烧锅的烧锅,井井有条。

满屋的蒸汽,热气腾腾,蒸汽弥漫着向室外飘去,蒸笼里馒头香一阵阵溢出笼外,陶醉了大家,陶醉了熬夜等待吃馒头的我们。此时瞌睡,寒冷都被“喷喷香”赶走了。

过了四十分钟左右,馒头终于出笼了,馒头好大好白。妈妈开心地笑了,舅舅舅妈也笑容可掬,此时,大家纷纷拿起馒头品尝,只听到“味道不错”的啧啧称赞。

我们家蒸了馒头,妈妈总是送一些给左邻右舍尝尝,很快,我们家本就不多的馒头又少了许多,当时我很不高兴,也不理解。

渐渐长大,我明白了许多。有好吃的东西与左邻右舍分享,是妈妈的处世之道。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儿时的蒸馒头情景,我久久忘不了。

责任编辑:严成 崔治国 胡祥

编辑:严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