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客”频频现身,“美丽江苏”图景持续焕新

2024-01-13 10:07 来源: 字号:

这几天,大批迁徙而来的蛎鹬,集聚在江苏如东沿海滩涂湿地,它们时而休憩,时而飞翔,呈现出壮观的“鸟浪”景象。蛎鹬在201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级保护鸟类,羽色黑白相间,长长的橘红色尖嘴十分醒目,被观鸟爱好者戏称为“胡萝卜”。近几年,越来越多珍稀濒危物种亮相江苏,无数精灵栖息在这片家园,印证了江苏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是对江苏生态的无言赞许。

为了精心呵护,守护万物共生的美丽家园,江苏聚焦“守护”“扩大”“转化”三大关键词,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从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丹顶鹤和东方白鹳,极危物种勺嘴鹬分布区进一步扩大,到麋鹿、河麂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再到宝华玉兰、秤锤树、银缕梅等珍稀濒危植物野生种群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立法研究,编制实施新一轮生态环境地方标准规划,通过栖息地保护、拯救繁育等措施,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在江苏各地,越来越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走进公众视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频频上演。

如今,10万平方公里的江苏大地,正奋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滨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上,公布9个江苏省“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通过案例评选,展示了江苏绿色发展成就,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保护修复的良好氛围。去年12月,《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正式实施,确定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目标任务,构筑从陆域到海域、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江苏创新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在“四带三区多点”自然生态保护总体布局上,建设若干生态岛试验区,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折射出江苏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的动人实践。

“微笑精灵”江豚频现长江江苏段,琉球山椒鸟现身太湖三山岛,中华虎凤蝶在南京“翩翩起舞”,龙舌草在泰州兴化湖荡湿地“快乐生长”,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江苏大地上,草木葱茏、鸟兽灵动,每一种生灵都是大自然澎湃生命的交响。江苏以“国家山水工程”等6个国家级保护修复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土地、矿山、海洋、湿地保护修复。近5年,争取中央奖补资金32亿元,高质量完成长江沿线8个生态修复工程,28个全域整治试点示范项目开工,共完成土地综合整治417万亩、矿山治理13.5万亩、造林绿化256.5万亩、湿地修复32万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环绕相伴,江河湖海展现绿色生机,新时代鱼米之乡绿意渐浓,美丽江苏的生态基底日益牢固。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美丽江苏建设责任重大、前景可期。江苏要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追“青”逐“绿”、久久为功,让“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画卷在江苏大地上铺展,让更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在“美丽江苏”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盐城 海棠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