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新华时论| 决策要目中有“人”

2024-01-08 15:17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号:

前不久召开的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到“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时”指出,要更加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全面认识把握经济发展中的趋势性变化,在谋划工作部署时要顺应大趋势,遵循大规律。

做好经济工作要注意把握趋势性变化,这一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举例来说,这些年,江苏人口老龄化发展较快,人口因素越来越成为谋划工作、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把人口变量作为推动工作和作出决策的重要考量。

作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的省份,江苏人口总量、结构等发生深刻变化,同全国一样,也面临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趋势明显等挑战。《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末,江苏常住人口超过850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1800万,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比重高、区域不平衡。据预测,2030年全省老年人占比将超过30%。可以确定的是,人口老龄化是趋势并且仍将发展,消极应对不可取,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举例来说,前几年,许多家长都在为小孩进不了幼儿园而犯愁,媒体讨论的焦点也是“天价幼儿园”之类的问题,然而,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不少幼儿园已经感受到了“寒风”,有的甚至招不满、“吃不饱”。有识之士提醒,15年后,这些小孩将进入大学,届时,感受“寒风”的主体将变成高校。面对这种变化,高校如何提前做一些必要的谋划?再比如,许多地方喜欢在城市道路上贴上光滑的瓷砖,路口的绿灯秒数也刚刚够行人穿越马路,这在老龄化深度发展后将成为问题:老人走路速度慢、怕滑倒,需要城市来一场从上到下、由里到外、从软件到硬件的适老化改造。换言之,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银发经济”需求,农村中小学生大量进城读书,导致农村教学点不得不合并、撤销问题,老年人口增加对医院床位提出更高要求,等等,都需要认真考量。

人口问题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对江苏来说,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人口老龄化会带来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下降等问题,但也为“银发经济”的发展带来广阔的机遇。决策要目中有“人”,首先是要辩证看待人口数量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正面效应,在谋划工作、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因素,推动高质量发展与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

当前而言,决策做到目中有“人”,关键在于要强化底线思维,未雨绸缪。比如,针对人口总量的变化,一些城市提出了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构想,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前来安家立业;再比如,针对老龄人口增多的现实,有的城市在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方面作出调整,放宽某些行业就业年龄上限的限制,让老龄人口更好地发挥作用;又如,有的地方强化顶层设计,把城市更新和适老化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出台“老龄友好型”城建规划;有的地方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持续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就是目中有“人”的具体体现。期待各级各地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以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看待并应对人口变化,以前瞻性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编辑:顾原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