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镰在即!江苏盐碱地变成“新粮仓”

2023-10-19 17:58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字号:

10月下旬,盐城射阳顺泰农场水稻田里,耐盐水稻品种“南粳盐1号”“盐稻21号”即将进行现场测产。田野中,密密匝匝的稻穗从稻叶鞘中钻出,沉沉压了下来。秋风拂过,昔日的盐碱地里飘出了丰收的讯息。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谚,道尽了盐碱地的荒芜与贫瘠。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盐碱荒草地和干旱区盐漠土地约有9913万公顷,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如能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向盐碱地要效益,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一块重要“拼图”。

江苏拥有954公里海岸线,3.59万平方公里沿海陆域面积。广袤的沿海滩涂上,蕴藏着我国东部地区最具潜力且最有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从耐盐品种培育到盐碱土壤改良,再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在江苏农科专家们的接续努力下,昔日土地泛着斑白盐渍的贫瘠之景不再,“不毛之地”上,农作物正竞相生长。

研发适地“芯片”,“唤醒”沉睡盐碱地

“我们利用北方优质耐盐碱种质资源,与江苏高产水稻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出‘南粳盐1号’。”测产试验田里,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东中心主任张亚东观察着水稻长势,“综合两年示范表现来看,该品种在淡水资源满足的条件下,能适合在土壤含盐量0.5%以下的盐碱地种植。”

在盐碱地上打造“第二粮仓”,培育“芯片”尤为关键。自2017年起,农业农村部开设了耐盐碱水稻品种自主试验,目前已审定国家级特殊类型品种自主试验品种8个,“南粳盐1号”就是其中之一。

和常规土壤生长环境下的作物相比,耐盐作物选育还需特别关注耐盐基因的利用。张亚东所在团队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手段,将与盐碱胁迫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导入到现有本土优质水稻品种中,最终选育出既耐盐碱又具备优质高产抗病特性的水稻新品种。截至目前,粮作所已选育出10余个具备耐盐特性的水稻新品种(系),2022年“南粳盐1号”作为特殊类型的水稻,还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粮油生产主导品种。

固土洗盐降碱,探索盐碱地治理“新疗法”

南通如东洋口镇农田 摄于2023年9月

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潜力,不仅仅体现在面积上。改造后的盐碱地能变成优质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剧增。

南通如东洋口镇的农田里,绿油油的水稻已在时间的催化里垂下沉甸甸的穗头。风吹稻田,作物成熟的信号让来此的农林专家和周边村民心里愈发欣喜。

数年前,这片占地367亩的水田还是不适合作物生长的海边滩涂盐地,蜕变的背后是来自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团队的辛勤付出。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草坪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刘南清回忆,早在十多年前,团队就曾来如东实地调查,研究滩涂盐地降盐改良的办法。在土壤学专业领域,当一个地块的盐碱度超过10‰,就不适合绝大部分作物的生长。而在当时,这片区域的盐度高达20‰-25‰,想要向这块盐碱地要粮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盐碱地治理与改良是一项高成本、费时间、多反复的工程,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刘南清和团队精心筛选出高品质的耐盐草种,2016年将这些高耐盐草种种植在滩涂盐地上。“通过浅根系的草来固定5—10厘米的表层土壤,避免降雨或者淡水灌溉时候形成地表径流,涵养水分的同时加速洗盐速度。”植物对表层土壤的改良只是第一步,后续团队又采用生物质暗沟和深沟排盐法:雨水通过草坪渗透到土壤中,滩涂盐地中的盐分经水洗进入生物质暗沟,再汇集到洗盐深沟,最后排出滩涂盐地,反复冲排,不断降低滩涂盐地的土壤含盐量。

刘南清介绍,优质耐盐草种仅花了2个月就在滩涂盐地上存活,半年后该地土壤含盐量降到3‰以下,一年后的含盐量更降至1‰,完全符合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今年6月,首批水稻秧苗在洋口镇安家,预测亩产将达到600公斤。“接下来,我们还将运用‘生草覆盖-生物质暗沟-深沟排盐’机制,为江苏大丰和山东昌邑提供技术支持,让更多盐碱地变成谷仓。”

在盐城东台条子泥垦区,江苏省沿海开发(东台)有限公司水稻开镰在即,目之所及遍野铺金,与田埂上的盐蒿遥相呼应。

据东台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尚辉介绍,条子泥垦区开发之初土壤表层平均含盐量高达10‰以上、有机质含量仅有2‰左右,作物生长严重受阻。面对这样的土壤状况,2015年起,东台公司以垦区内2万亩中重度盐碱地改良为目标,打造滨海中重度盐碱地土壤改良科技创新平台。

“推行以‘水稻+’轮作为基础耕作制度的土壤改良方式的同时,我们技术团队还引入了纳微米气液界面种养结合和暗管洗盐控盐土壤改良技术方案,并结合垦区的实际进行融合优化。”尚辉表示,通过不同技术模式融合创新优化提升,增强淡水溶盐、洗盐降碱效率,再配合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还田等联动措施,实现土壤快速改良、改善土壤环境结构,提高亩均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前期的引淡洗盐降碱,加之上半年雨水较多,今年条子泥垦区水稻长势好于去年。”尚辉预计,2023年条子泥垦区平均亩产可到达750斤左右,较2022年度亩均增产150斤以上。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盐碱地长出“新绿洲”

盐碱荒滩变成高产良田,除了优质品种培育与土壤改良,与之相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东中心,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戴其根团队的耐盐水稻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田内,以全过程技术规范栽植的水稻也进入了收获期。

“盐碱地上,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都会面临难题。盐碱上泛会影响水稻的发苗、分蘖、成穗,严重的还会导致根系、叶片早衰。”戴其根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研制出以“培育壮秧、窄行密植、水肥耦合、控盐促长”为特征的机械化精确栽培技术,现已完成大规模推广与应用。

“培育长秧龄的机插壮秧,通过水肥耦合,保证耕作层的含盐量不超过2.5‰,同时肥料‘少食多餐’,确保肥料的留存量。”戴其根说,如此壮秧、密植、勤灌、足肥,不仅控制了表层土壤盐分,也保证了前期立苗,促进了中期生长,克服了后期早衰问题,实现盐碱地水稻种植全过程防护。在该项技术的加持下,2022年,优质品种“南粳9108”高产田亩产达到了650.2公斤。

编辑:促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