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非遗丨蓝印花布:凝结时光的布上青花

2024-01-02 14:07 来源:学习强国 字号: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采用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 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作,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已经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明清时期,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

江苏盐城射阳的蓝印花布制作传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在南通地区得到很好的发展。20世纪初,张骞先生在苏北沿海垦荒植棉,大量的启海人移民至此,将制作蓝印花布的传统技艺带到了射阳。

他们在这里种棉花、纺纱、织布、印染,仅在合德就有3家染坊。主要承接群众的来料印花染色,大多为彩色被面、包袱布、头布、花布面料等,加工染纱也是主要生产活动之一,做成多种色织布。革命战争年代,肖家染坊还曾为新四军印灰布作军用品。

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兴起,传统的蓝印花布技艺逐渐消失,目前只有在启海人聚居的地方,会有人在农闲时节,用染色的纱线和毛绒,手工纺织一些色织面料。

蓝印花布传统技艺不仅见证了射阳一百多年来垦荒植棉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美感的民间艺术。为了恢复射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2019年,非遗传承人顾云赴南通拜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大师为师,开始学习蓝印花布传统技艺。

2020年,顾云在射阳县合德镇合顺居委会建造“云之蓝”蓝印花布作坊,推广蓝印花布传统技艺,包括蓼蓝种植、打靛(获取植物染料)、建植物染缸、手工刻版、刮浆、染布、去浆等各种技法。

2021年,顾云参加了由南通大学举办的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研修班,并获得结业证书。他的作品《鹤乡廉风》荣获“2021中国(盐城·射阳)全国廉政农民画作品展”三等奖,并作为“二类收藏作品”被射阳县廉政教育馆收藏。

2023年6月,射阳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入选盐城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技艺项目。

布上青花,蓝白幽韵。射阳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盐阜地区改造滩涂、垦荒植棉的美好见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情趣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如今,它被广泛应用在氛围装饰、手工家具等方向,以其独特的纹样和色彩,展现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让人们重新认识非遗、使用非遗、爱上非遗。

一染为蓝,再染为靛。把草木的生命融入布料,用自然和时光,创造独特的东方美学。

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编辑部

电话:025-58682029 025-58682081

王书琳 顾云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