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铁军:为人民放歌 为时代铸魂

2023-12-20 08:27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战胜敌人,不仅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拿起笔作刀枪,痛斥侵略者的罪行,热情讴歌全民抗战,形成了以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解放为主题的抗战文艺。慷慨昂扬的歌声、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朗朗上口的墙头诗,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民心,激发爱国与革命热情,乃至瓦解敌人的巨大作用。在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文艺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激发出强大抗日救亡能量,对促进抗战胜利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地多种形式讴歌、鼓舞抗战的新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印记。

1942年,盐阜地委创办了面向党政军干部的地委机关报《盐阜报》,1943年又创办了面向社会大众的《盐阜大众》报,报纸上经常刊登各类文艺宣传作品。

牢记嘱托 一件旗袍,映照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在新四军纪念馆第四展厅的展橱内,摆放着一件灰白色旗袍,旗袍面料素雅纯净,黑色锁边针脚细密,裙摆褶痕仍清晰可见。1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新四军纪念馆,在这件文物前伫足观看时,纪念馆馆长仇金标向总书记讲述了这件旗袍主人公王海纹以身殉国的动人故事。

在抗日烽火的艰难岁月,为坚持敌后抗战,度过困难时期,争取最后胜利,新四军各部队响应党的号召,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厉行精兵简政,实行减租减息,发展地方经济,繁荣文教事业,壮大地方武装,增强了同华中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了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在刘少奇、陈毅等人亲自关怀和领导下,新四军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作为新四军的艺术摇篮、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堡垒,华中鲁艺在短暂的办学时间里,吸引了无数中华好儿女从海内外奔赴盐城。他们传播革命真理,鼓舞抗战斗志,凝聚革命力量,用青春铸就了铁军的精神大厦,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红色的生命之歌。

1941年7月,日伪军对盐阜地区发动大“扫荡”,在盐城建湖县北秦庄,奉命转移的鲁艺二队师生遭到200余名配备重武器的日伪军包围,丘东平、许晴、李锐、王海纹等30多位师生,宁死不屈,壮烈殉国。1942年,陈毅在《本军抗战殉国将校题名录书端》中提到:“又如丘东平、许晴同志等,或为文人学士,或为青年翘楚,或擅长文艺,其抗战著作,驰誉海外,或努力民运,其宣传动员,风靡四方。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殒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进步青年,怀揣报国之志,告别家乡亲人踏上征途,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为崇高的理想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百年接续,广大青年正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放飞青春梦想。

图为新四军佩戴时间最长的一款“N4A”臂章。“N4A”是英文“new fourth army”的缩写,由新四军内文化名人、华中鲁艺美术系教授庄五洲、许幸之设计。

红色印迹 抗战文艺,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盐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一方热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抗日志士和热血青年,在文化统一战线旗帜下,贺绿汀、许幸之、范长江、阿英、戴万平等党内外知名文化人士纷纷从重庆、上海、香港等大后方或敌占区辗转来到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工作,与新四军部队文化工作者密切团结,形成了文人荟萃的局面。

苏北抗日根据地将政治统战与文化统战巧妙结合,推进了生气勃勃、极富特色的文化统一战线的形成。以文化为纽带,把文人学者、开明士绅、社会名流汇集到一起,吟诗作词,步韵唱和,诗文会友,抒发爱国激情,弘扬民族正气,增进共产党人同苏北士绅名流、爱国文化人之间的了解、情感沟通和信任团结,达到共同团结抗战的目的。

1942年,极具特色的苏北“文化村”在阜宁卖饭曹村建立,众多文化人相对集中于一个区域,开展文化学习、交流、创作等活动,这是一个文化创新之举,在其他抗日根据地绝无仅有。由文化村,又派生出一个全新的文化统战组织——湖海艺文社,雅集苏北开明士绅、社会名流、学者文人,以诗文为载体,求精神之趋同,通过文化凝聚力,打开苏北团结抗战之局面。

湖海艺文社成立后,陈毅特意作长诗《湖海艺文社开征引》发表于1942年11月5日的《盐阜报》。诗中,陈毅“兴会淋漓至”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同时抒发了“豪气贯日月,英风动大地”的壮阔情怀,并且鼓舞各阶层文化人士在抗日工作中“斗争在前茅,屈伸本正义。此中真歌哭,情文两具备”。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部队和地方文艺工作者,以音乐、戏剧、美术、文学、舞蹈、民间文艺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文艺活动形态丰富多元且贴近群众,通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广大军民参与其中,充分彰显了根据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凝聚起同仇敌忾、抗日卫国的向心力。

盐阜大地,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全市有128处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镇村,248处红色遗址,1.8万余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

感恩奋进 守正创新,传承昂扬奋进的革命精神

历经革命烽火洗礼,彰显城市英雄本色。

步入新四军纪念馆传承厅时,习近平总书记在128处红色烈士镇村图前停下脚步。盐阜大地,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全市有128处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镇村,248处红色遗址,1.8万余名革命烈士长眠在这片大地。

先烈们就像一座座丰碑,永远屹立在盐城历史的坐标里,又像一盏盏明灯,始终照亮着盐城人民前进的道路。“在抗战年代,新四军的文化具有先进的政治属性、鲜明的战斗底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今天依然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盐城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清说,“赓续好这份红色基因,必将成为我们建设强富美高新盐城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内在动力。盐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注重以文化人,注重以文兴业,注重文化赋能,不仅实现文化自身繁荣,也带动经济、社会等整体繁荣。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近年来盐城文艺创作屡登高峰,淮剧《小镇》获得国家文华大奖,曲艺《爱我你就抱抱我》获得国家群文最高奖“群星奖”,杂技《猴·西游记》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连续商演27场,城市的文化根脉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到城市书房和阅读空间品读书香,去休闲广场和小剧场看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在数字文化的“云端”尽享各类文化资源……在盐城,公共文化服务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入肌理,提升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目前,全市11家文化馆、11家图书馆、14家博物馆、6家美术馆、134家镇级综合文化站、237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免费向市民开放。

做优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坚持推动均等化、品质化、数字化、特色化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服务首位,着眼城市空间更新发展,持续优化文旅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全球文化思潮激荡和意识形态的博弈中,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精神追求,才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强大伟力。在盐城这块红色热土,广大干群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传承革命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强化“勇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以建设更多新时代的“宋公堤”,让发展的实绩更有“温度”,让人民的幸福更有“质感”。

杭为民 夏恒瑾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