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追思慰同胞、不懈追求向和平!2023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侧记

2023-12-14 14:35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号: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再一次,以国之名,祀我同胞。

朵朵白菊,寄托哀思;声声警报,响彻天际。

山河日新,已慰同胞;白鸽飞翔,和平续章。

12月13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12月13日晚,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场举行。 记者 万程鹏 摄

国行公祭第十载,历史勿忘

8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将国旗徐徐升起,再缓缓降下。

10时,2023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正式开始。凄厉的警报声中,约8000名各界代表胸佩白花、静静肃立默哀。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南京城里,车辆停驶鸣笛,行人驻足肃立,在“伫立一分钟”里为30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默哀。

86名青少年齐声朗诵《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羽和平鸽振翅翱翔,寄托着对死难者的无限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无限期许。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当年的幸存者早已白发苍苍,但对史实的捍卫、对记忆的守护从未改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95岁的艾义英老人和89岁的刘民生老人代表目前登记在册的38位在世幸存者,再次来到国家公祭仪式现场,为历史作证、为和平呼喊。

美籍华人鲁照宁已是第七次参加国家公祭仪式,却是第一次亲自撞响和平大钟。鲁照宁在南京出生长大,近20年来,他在海外不断搜集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物史料,由他捐赠的文物史料超过2500件(套)。在“打捞”历史的过程中,鲁照宁深感家国命运紧紧相连,“收集史料文物,让世代永知永记历史,我不会停止”。

中圣集团党委书记郭宏新来自科技界。他说,撞响和平大钟是一份神圣的责任。“科技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科技型企业的企业家,我深切地感受到和平环境的珍贵和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郭宏新表示,要牢记使命、勇担重任,带领企业和员工脚踏实地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为科技强国、智造强国贡献力量。

来自美国的史蒂芬·布莱迪和小女儿卡莉·布莱迪参加了国家公祭仪式。1938年2月,史蒂芬·布莱迪的祖父、鼓楼医院外科医生理查德·布莱迪曾参与救护难民。史蒂芬·布莱迪表示,他在现场能深刻理解这里的人们对和平的热爱:“我深受感染,我们家族会继续讲述我们所知道的故事,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晓这段历史。”今年9月,卡莉·布莱迪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曾祖父当年从南京安全区带走了一面红十字会旗帜。“这是我们家族与南京紧密联结的象征之一,它也代表着曾祖父对和平的祈愿。今天在现场,我更加深切地感知了那段历史。”卡莉·布莱迪说。

共写华章慰同胞,山河日新

中山码头丛葬地、草鞋峡丛葬地、燕子矶丛葬地……南京共有17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这些见证过那段惨痛历史的土地上如今竖起了一座座纪念碑,这是对遇难同胞的哀悼,也是对人们勿忘历史的警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步履蹒跚的孩童,人们自发前来,轻放一枝白菊,表达一份哀思,守护一段记忆。战争硝烟远去,曾经战火纷飞的家园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

夜幕降临,烛光点亮丛葬地,也拉开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的序幕。

13日17时30分,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小号手吹响《南京记忆》,此后,紫金草艺术团童声合唱团的60多个孩子唱响原创歌曲《紫金草向阳生长》。从志愿者女孩到外籍人士,再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的重孙女葛芊影……发光灯箱被人们一路传递到和平广场,最终放置于和平女神像下。瞬间,4束象征和平之光的紫色灯柱从和平女神像四角直射天空,寓意和平之路需要每个人来守护。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说,知史鉴往、开创未来,我们愿与大家一道,牢记历史、记录历史、传播历史,让世界记忆遗产真正发挥警示意义,把握和平发展的时代大势,携手全世界和平人士,不断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传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城内的国际友人曾千方百计保护中国难民。如今,他们的后人与中国人民延续着历史的友谊,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活力。

1937年寒冬,美籍人士约翰·马吉用一台16毫米摄影机记录下日军暴行。约翰·马吉的孙子瑞克·马吉来到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现场。他说,“我的祖父在南京度过了大半生,他深爱着南京。我也一样爱着南京这座城市,我会用我的余生继续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秀英的孙女马雯倩是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她表示将紧握捍卫历史真相的接力棒,守护这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和平集会现场,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岗位的人们表达着守护和平的心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呵护服务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医护代表王梓皓说:“我深知守护幸存者就是守护这段历史,传承医者仁心就是传承历史记忆!”“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团队学生代表雷乾昊立志要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让更多人了解。

和平正义枝连叶,携手同行

南京地铁云锦路站、金马路站、鸡鸣寺站等站点都设有“和平许愿墙”,墙上写满市民对和平的期许。家住鸡鸣寺附近的李明写下了“愿祖国强大,国泰民安”。李明说,作为老南京人,他熟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希望世界和平,国家昌盛繁荣。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牢记南京曾经经历过什么,好好学习,今后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两名南京大学大一新生专程来到云锦路站,在许愿墙上郑重写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一幅剪影画中,一个婴儿正捧着奶瓶吮吸乳汁,仔细观察,婴儿的身影由数只口衔橄榄枝的和平鸽组成,寓意着一代代年轻人从和平中汲取养分。13日,以“文明互鉴,和平共建”为主题的2023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200多张创意海报从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7115件(组)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明快的色彩和巧妙的构思共同传递着一个理念:对和平的追求超越国界和语言。

近年来,先后两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讲述家族的苦难遭遇,传递维护和平的信念。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围绕世界记忆遗产“南京大屠杀档案”开展国际和平教育,今年来自全球34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在国际和平日走进纪念馆,学习历史、感悟和平。有39个国家的400多人加入紫金草国际志愿者队伍,向世界各地的观众和网民讲述南京故事。

12月13日,在世界各地,在互联网云端,海外华人华侨也同步举行各种活动,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今年12月13日也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第六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加拿大华人和当地友好人士举办纪念活动,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并倡导正确历史观教育。活动主办方加拿大和枫会会长余承璋呼吁各界人士加强合作,为维护和平与正义贡献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楚嫣 付岩岩 钱盈盈 刘浏 廖卉 沈峥嵘

编辑:顾原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