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病房里的冷暖

2023-12-13 21:40 来源:登瀛观察 字号:

八旬岳父不幸脑梗入院。在脑卒中病区,时光放缓,病人的治疗与康复,无一不如蚂蚁的万米赛跑。每个病员家庭都会经历一个由焦虑到平静的心理过程,并慢慢学会接受一个事实:眼泪和忧伤没用,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病房就像一座特殊的舞台,触及人心冷暖,透着生活无奈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

14床躺着位60岁上下的农村大伯,脑出血,早上栽在田里,傍晚才被发现送医,开颅手术两个月仍不见苏醒。那天,我正在医生办公室交流,14床的儿子进来了,犹犹豫豫,支支吾吾,最后终于憋出一句话:不怎么想治了,20万已快用光了。说完一脸的犯罪感。医生劝他再考虑考虑,治还有醒过来的希望,不治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医生把“死亡”两字咽回了肚子。

斜对面病房住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瘦老太,一跤摔成半身不遂。陪伴她的只见护工,从没出现过她家人的身影。“叫你女儿赶紧回来,高压氧舱治疗需要她签字!”护士又一次催瘦老太给女儿打电话。我看见她颤抖着手指,在手机上按号,电话似乎打通过几回,但每回挂机后都一脸失落。

瘦老太的女儿是干啥的?咋会这么忙?一位同病房的家属悄悄透露了实情,瘦老太是位单亲妈妈,独女很优秀,国内大学的副教授,后移民去了美国。在那边一直打零工,前不久总算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现在不敢请假,怕工作又没了,但给瘦老太的医院账号汇来一大笔治疗费。

“你问她怕不怕妈妈没了?”有人没忍住对她女儿的责怪。瘦老太不作答,坐在轮椅上自个儿嘟哝:“就当仍在疫情中,她飞不回来呗。”许是她内心深知女儿在国外打拼的不易,许是她本就一位看透生老病死的达观老人,她对女儿的态度总是原谅大于埋怨。

当然,病房里更多拥有的,还是浓浓的真情与爱意。岳父的邻床张老爹最不寂寞,围着他转的堪称一支“陪护天团”,有护工,有老妻,还有他从青岛赶回来的儿子。母子俩为了方便照顾张老爹,在医院一墙之隔的小区,租下一套房子。儿子是一知名油漆品牌总经销商,为父亲把青岛的实体店关了,只偶尔接点网上下单的生意。他母亲曾欣慰地告诉别人,儿子说钱是赚不完的,而父亲只有一个。

这位不惑之年的儿子,进出病房总是一脸乐观,没有一点其他病人家属难免的忧形于色。一个周末傍晚,在医院旁的小饭馆,我竟撞见他面前摆两盘小菜,独自一人在喝酒。我们聊了起来,他说,其实哪能不紧张、不累,来这儿就想放松一下身心;又说,别看我爸不能说话不能动,他对眼前的事情心里清楚得很,所以在他面前我要装得很轻松,没什么大不了的样子,这样他才有配合治疗的信心……

我听懂了,爱是人间良药!的确,岳父这般高龄患脑梗还能挺过来,除了医生妙手,一样得亏全家人穷尽心力照应。岳父喂的是流质,一日三餐都是作为他长女的妻子严格依照营养餐标准,现做现送,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家和医院之间。退休不久的她,原本打算去报名老年大学的书法班,去国外跟久违30年的中学闺蜜聚会,岳父的病让这一切美好生活搁浅。

岳父失语,意识不清。妻子每天坚持在病床边陪他说话,其实永远是她一人在说,岳父只是沉默的听者。偶尔,岳父木然的手足会动弹,目光中隐约依恋。我相信,那是他对父女之情的回应。岳父其实是个小有个性的老先生,未病时,偶尔还会像个淘气的孩子,跟自己的女儿闹点小别扭。但现在,一切风轻云淡,无言胜有言,我看到了他们父女间最亲密、最温暖的共处时光。

作者:邵小华

诵读:凌敏

插画:邹妍

编辑:刘志红 赵新立 马语涵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