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件”丨“活着”的遗产 带你看中国人治水智慧

2023-11-08 17:1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字号:

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

江苏洪泽古灌区

山西霍泉灌溉工程

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

近日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新申报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可谓是美貌与智慧并重

一起来了解中国人治水智慧吧↓

七门堰的“海绵魔力”

串荡成渠,连塘为蓄

安徽舒城县境内的七门堰

地处江淮分水过渡带,充分利用湿地形态

连接着1.7万多个塘、荡

形成海绵型生态调蓄灌溉系统

串荡连塘示意图

它创建于西汉

古人因地制宜

逐步建成“丘岗型湿地调蓄灌溉系统”

两千多年来

它持续发挥着灌溉、防洪、防旱作用

目前,七门堰仍发挥着

调蓄洪峰、削减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等作用

灌溉农田20万亩

技术过硬的洪泽古灌区

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淮安

自东汉开始引水灌溉

如今依然通过拦蓄淮河水

发挥着灌溉、防洪、水产养殖等作用

目前总灌溉面积48.13万亩

其中,直立条式石工墙与坦坡防浪、闸坝泄洪、三合土防冲等技术

体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

周桥大塘航拍图

洪泽湖大堤石工墙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

一般由墙身、砖柜三合土和桩基组成

周桥大塘石工墙剖面示意图

砖柜紧贴条石墙后,由河砖砌筑而成

因土、石两种材料压缩变形等力学性质差异很大

而“砖性不坚”,刚度介于土、石之间

形成现代土木科学中典型的“弹模过渡带”

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领先性

洪泽湖大堤石工墙断面图

三合土系黏土和石灰、糯米汁的混合物

在砖柜后使用三合土

且夯土致密牢固

对于大堤防渗有很好的作用

妙用泉水的霍泉灌溉工程

山西——岩溶分布面积广

形成了众多的岩溶泉水及相应泉域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霍泉灌溉工程妙用泉水

建成了集观泉、蓄泉、引泉、用泉、保泉于一体的灌溉工程

霍泉灌溉工程在洪洞县的区位图

它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

在其历史上形成并持续沿用严格的灌溉用水分配管理制度

称作“霍泉水法”,为其他灌区提供先进经验

霍泉泉源全景

霍泉灌溉工程

建立了以用水公平为核心的水权制度

被称为“霍例”

沿袭使用一千余年

在古代灌溉工程管理中独树一帜

霍泉泉源设有分水铁栅,采用铸铁底槛

最大限度杜绝人为擅自改变分水流量的可能性

保证分水公平,是古代分水技术先进性的典型代表

分水亭全景

这项工程唐贞观年间已有记载

经过近1400年发展演变

至清代形成完善的工程体系

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供水、生态等功能

目前工程灌溉总面积10.1万亩

有“排沙专利”的白霓古堰

位于湖北崇阳县的白霓古堰

包括石枧堰和远陂堰两座古堰

它是中国丘陵山区塘堰灌溉工程的代表

也是古代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

最具科技价值的,是石枧堰渠首枢纽中排沙底孔的设计

首先在石枧堰上游约2千米处修建一处拦沙坎

然后在古堰堰体底部设有泄流排沙底孔

该设计是目前所见古代堰坝工程建设中的独创

在汛期末尾,打开泄流排沙底孔

流速较大的主流会携带大量悬移质泥沙从底孔流出

提高排沙效率

枯期,水位较低,方便开展枢纽岁修工作

进一步清理库区无法排出的淤沙

石枧堰全貌

“靠着它春种秋收,靠着它水旱无害”

该古堰最早建于五代后唐时期

千余年来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作用

如今灌溉面积约3.5万亩

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

这些入选工程遗产类型丰富

涵盖了大多数传统灌溉工程类型

作为“活着”的遗产

这些灌溉工程因地制宜

较好地处理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为现代水利建设发展提供着直观范例

总策划:顾钱江、裴剑容

监制:卫铁民

策划:谈昦玄、徐欣涛

记者:徐欣涛、谈昦玄、赵金正、陆华东、邱冰清、王怡静、潘志伟

编辑:朱昊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安徽分社

新华社江苏分社

新华社山西分社

新华社湖北分社

创意出品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