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彩“一带一路”,江苏高校以“软实力”提供“硬支撑”

2023-10-28 16:32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字号: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走过10年,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0年间,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科教大省江苏,积极向沿线国家和地区输送科教资源。从传技术、育人才,到促交往、共繁荣,全省多所高校以务实行动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提供高水平科技与人才支撑,助力友谊丝路澎湃强劲发展动能。

输送先进科技,江苏智慧闪耀“一带一路”

教育与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的地位。作为江苏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省内高校秉持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精神,把不少先进技术从“鱼米之乡”送到万里之外。

刘高琼(左一)与埃格顿大学学者在南京水稻田间参观

早在1995年,南京农业大学就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开展“中肯高教合作计划”,此后学校不断加速新品种、新技术在非洲国家的转移、示范和应用。在肯尼亚埃格顿大学扎根20多年的南农大园艺学教授刘高琼就是重要的见证者。他不仅把中国的温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带到非洲,还花费7年时间与埃格顿大学学生一起培育出适合肯尼亚种植的新型高产粮用菜豆“切啦垄”。看到当地农民因南农的技术而过得越来越好,他直言:“有一种使命感和自豪感。”

2019年,南农大农学院与园艺学院联合申报的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审批。如今实验室已经育成粮用菜豆、高粱、小米、花生等多个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比同类品种普遍增产10%以上。

近几年,南农大农学院教授李刚华也数次往返于中国与非洲,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在非洲落地生根。如今,莫桑比克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产量已达到每亩600公斤,较以往翻了三倍多。

聚焦“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命健康,江苏的医学院校通过开展医疗培训、组建援外医疗队等方式,助力丝绸之路铺成健康之路、生命之路。

通过积极承接参与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项目和援委内瑞拉抗疫医疗队等项目,南医大组建医学专家团队跨越山海奔赴,数十名教师通过理论授课和现场带教的方式帮助当地提升医疗水平,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一致好评。被国务院委派担任“中国政府赴委内瑞拉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的南京医科大学黄茂教授,就曾助力完善委内瑞拉防治新冠肺炎的管理措施,并被委内瑞拉政府授予“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国家二级勋章。

培育优秀人才,让创新源泉“活起来”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需要大批优秀人才。扭住人才培养这一关键,江苏各高校接收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学子前来留学的同时,还积极赴海外办学、授课,不断增强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造血功能”。

老挝苏州大学首届毕业典礼

2015年以来,南京医科大学先后组织多个代表团,前往印度、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参加留学教育展,推广南医大留学生本科生、研究生教育项目,吸引更多当地学生前来南京就读。2013至2023年,南京医科大学共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75名留学生,其中本科生291人,硕士研究生143人,博士研究生41人。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约85%以上都回到本国从事临床工作。

在肯尼亚,由南农大参与建设的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是全球首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这里的南农教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培训和咨询、农业技术示范、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等特色工作。在“你来我往”中,南农将农科教学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方式普及,为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贡献。据统计,20多年间,南农为非洲各国培育了340余名本硕博人才,还通过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培训了8200多名农业技术骨干。

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江南大学近年来不断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招生规模,该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2023年占比已上升至94%。不仅如此,学校还立足食品学科特色,牵头27个国家49所大学成立“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推进联盟内师生交流互换和合作研究交流,为教育科技发展贡献江南智慧。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2020年,该校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3+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外方优质师资和教学经验,全方位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加强人文交流,书写美美与共新篇章

“相通则共进”。10年来,江苏高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澜湄日”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

在以中医特色见长的南京中医药大学,1993年就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此后,相继与意大利、爱尔兰、瑞士、泰国等地高校建立中医课程合作,让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生根、发芽。截至目前,该校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合作,培养留学生3万余名。

10年前来南京求学的马来西亚学子刘明翰如今已成为南京传统中医门诊部的一名外籍中医。回望过去10年,他不禁感慨:“来中国学中医是我做出的最好的决定。”他表示,正是中医文化让他找到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将以不变的初心持续致力于中马两国的中医药交流与发展。

以丰富的文化课程和文体活动为载体,扬州大学通过丰富中华文化的传播形式,不仅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了解江苏,还让留学生们真切感受“好地方”扬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色和亮点。

来自贝宁的留学生奥如,在扬州大学生活、学习的六年时间里,曾经参加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悦读江苏”、讲述“留学中国”故事等40余场中外交流文化活动。“中国的文化很丰富、很有包容性,就如大运河的水一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流淌了几千年。”奥如说,希望能将在中国学习到的保护运河、治理生态的经验,更好地运用到非洲运河的保护上。

黄杰与留学生在一起

以“运河”为媒,扬州大学的师生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留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持续关注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工作的扬州大学运河研究院院长黄杰表示:“这些留学生生活的国家也有一条悠悠流淌的河道,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与历史,但‘运河’这个概念却好似一条纽带,将世界系在了一起。”

编辑:严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