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亭湖:高水平答好“双碳”考题,解密“沉睡”的盐碱地

2023-10-01 10:38 来源:亭湖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盐碱地里能种什么?盐碱地里能种出什么?如何科学合理改良盐碱地,让广袤的盐碱地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江苏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的这一片土地上有一群人千方百计找寻着唤醒“沉睡”盐碱地的“密码”。

一早,位于亭湖区黄尖镇新闸村林深路的盐碱地改良试验田内,该镇副镇长严林带领土壤检测公司的3名专业人员,在田间跑前跑后,对土壤进行分段分区采样、检测。淅淅沥沥的雨水,却让黄尖镇农业中心主任李俊格外高兴:“盐碱地受海水影响形成,盐分高、养分低,试验田改良离不开水,我们就盼着多下点雨呢。”

李俊所说的盐碱地改良试验田,面积约120亩,以前是窑厂,关停后,黄尖镇便在原址开挖鱼塘进行复垦,逐步恢复生态环境。为了统筹利用好辖区土地资源,黄尖镇又对这片水塘进行填埋、复耕。但填埋好的这个田块,却因盐分太高始终种不出农作物,产生不了任何效益。

着眼于因地制宜修复、改良、利用盐碱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从2021年初开始,黄尖镇启动盐碱地改良工作。在新洋农业试验站专家们的指导下,将这片田分为4个大小不一的块田。谈及田块,李俊对此是如数家珍:东北角是水塘,东南角是稻田,西南角种植的是抗盐碱作物——薄壳山核桃和田菁,西北角一块是天然杂草。“3年间,我们对试验田进行不间断土壤改良,遇到了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也解决了以前解决不了的难题,收获了许多土壤改良方面的经验。”

土壤改良的目的,是为了长出作物,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作物选择上,改良团队首选了享有“万岁子”“长寿果”“养人之宝”美称的薄壳山核桃(又称碧根果),碧根果是一种耐盐碱作物,在盐碱地里同样生长,生长4年后即可挂果,五年后亩均收益可达6000元,以后逐年递增。值得一提的是,碧根果根部能加快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减少面源污染,并释放有机质排放于土壤,达到改良土壤肥力、提升种植环境的效果,实现“果材油景”多重效益的高效融合,助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有机统一。

“我们采取的第二种方法便是‘排盐’。”李俊对记者说道。“怎么排”成了专家们致力解决的难题。在这片广袤田地里,约3米宽、1米深的大沟纵横交错,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大沟是为了‘排盐’而开挖,雨水或灌溉水冲刷土壤后,持续带走土壤中的盐分,并顺着大沟排出去。”李俊介绍,其实“排盐”还离不开隐藏在田块里一条条深浅不一的墒沟,就像一根根穿插于田块里的排水管道一样,将土壤中的盐分通过雨水或灌溉水及时排出,从而达到降低盐分、改良土壤的效果,为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目前,这块盐碱地的盐分浓度平均为3‰左右,我们的目标是经过3年时间降到1‰,实现基本脱盐。”李俊说道。除了“适应”和“排放”外,该团队还采用“中和”的方法,单独开辟一个田块种植田菁。田菁不仅能够在中重度盐碱地上生存,其根瘤还具有固氮培肥之效,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能够中和土壤的碱性,达到肥田的目的。“田菁还田,可作有机肥,确实是改良盐碱地的‘不二之选’。”

“我们将总结这120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田的经验做法,运用到更多盐碱地改良中去,进一步增加耕地面积,推动广大村民增收致富,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李俊表示。

近年来,亭湖区坚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高水平答好“双碳”考题,将盐碱地的修复、改良、开发、利用放在重要位置,力所能及地增加农民耕地面积。同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不断补齐生态弱项和产业短板,切实推动村民致富、集体增收,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卢凯 顾善龙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