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的青年之路 ——评锡剧《涓生之路》

2023-09-27 16:23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

 锡剧《涓生之路》是一部由无锡市锡剧院与东台市锡剧团合作出品,改编自鲁迅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伤逝》的经典戏曲。在原文小说中,鲁迅先生讲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由理念与传统价值观的环境压制下的时代悲剧。在这部戏曲之中,主创团队对原文的主旨进行了提炼和升华,并加入了“阿力”“易局长”等新人物,为这部戏曲添加了更多的戏剧性加工和艺术虚构,使得其更添观赏性。

 《涓生之路》全剧分为“探路”“涉路”“迷路”“歧路”“泣路”“归路”六幕,可以说整部剧目剧情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给予观剧者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刺激之感。这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式情节结构在中国一直是受各大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不论是传统章回体小说、中国传统戏曲,都常常采取这种情节结构方式,以增加一定的观赏感。在这六幕之中,可以说“迷路”是留给观众影响最深刻的一幕。在这一幕之中,涓生逐渐被黑夜吞噬,那被反复蹂躏直至破损的白色长袍,象征着他高洁的书生傲气;而身着黑色长袍的演员,也表现出黑暗旧势力对人性的侵害。这种意象化表达手法的运用,更突显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对情感表达的含蓄和内敛,也使得这部剧目更能引人深思。 “归路”一幕之中,子君的死唤起了涓生的反抗,呼唤涓生重回正轨。此时,全剧的情感达到了最高点,也使得观众与角色的认同到达顶峰,迸发出最浓重的激情。涓生高呼“中国青年”的时刻,整部剧目的主旨升华到了高峰,此刻的涓生不仅仅代表了他一个人,更代表了在中国旧社会迷途知返、坚守初心的所有中国青年。

 整部剧目几乎都是围绕着涓生这一核心人物的历程出发,从他的迷路再到回归,可以看到一位平民英雄人物逐渐成长的个人历程。子君这一女性角色,虽不是整个剧目刻画的重心,但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涓生来说,子君是其心中的一片净土。而子君的离世,也终于呼唤出他内心最真挚纯朴的感情,使得他勇敢的对黑暗旧势力作出了反抗,振臂高呼“不彷徨,勇向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青年”。在对整体人物的塑造上,两位戏曲艺术家的努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演员的表演艺术,是在编剧和导演的“一度创作”基础之上,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感受而成的“二度创作”。饰演子君的国家一级演员蔡瑜老师说过,“希望观众能从旧时代青年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作为新时代的演员,艺术家们尝试着将自己的现代价值观念与传统精神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这部传统戏曲也可以让现代观众产生一定的共鸣,认同剧目中的人物,在戏剧空间中思索新旧中国社会的交替。

 一株丁香树,一轮圆月,几乎是这场剧目不变的布景。但就在这样固定的布景之中,主创团队通过不同的设置凸显了不一样的时间与空间,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感。在涓生与子君热恋的阶段,光影氛围是暧昧、热烈的暖色色调,明亮的灯光照耀在二者的身上,象征着新时代青年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在涓生遭遇困难之时,凄清的色调笼罩出孤独感,面对人生困境涓生无奈选择了与子君的分开,在萧瑟氛围的感染下,观剧者更能代入其中,也对当时旧社会的黑暗旧势力感到愤怒;在结尾升华之处,灯光似乎又重回明亮,但这一次不仅仅是色调的变化,更隐喻着涓生心中熊熊燃起的火焰,正如支撑着他那对理想乌托邦的追求,又恰似中国青年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在《涓生之路》中,道具的巧妙使用更是颇为精细,以伞代替小狗阿随,更是一种崭新的尝试。可以说这部剧为文学改编的戏曲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可能,它不仅限于对原文的机械复制,而是在提炼出了主题思想基础上,再度进行艺术加工,让这部影片在真实与虚构之中打动观众的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3级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 高情儿


编辑: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