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堤》:戏曲史诗品格的重构与召唤

2023-09-27 16:20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

取材于真实历史故事的淮剧《宋公堤》聚焦盐城地区人民群众在新四军宋乃德的帮助下齐筑堤坝,保卫家园的卓越奋斗史,赋予了其历史的深度与广度,探索并重构了戏曲舞台中史诗呈现的大众化表达,呼唤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百姓所共有的将追逐幸福生活的愿景深耕于艰苦奋斗的理想。

一般而言,史诗是磅礴的,它着眼于时代变革中某一时期的历史风貌,勾画出时代人民的宏伟蓝图,《宋公堤》却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铺陈,丰富且真实的人物塑造,多元多变的舞台调度完成了其“以小见大”式的史诗重构,重构并颂扬史诗叙事中平凡坚韧的民族品格。首先是全戏的叙事铺陈,在宋乃德“杨门立雪”“借粮劝驴”“斡旋冲突”“冲锋陷阵”“勇筑堤坝”等多场戏中,这段贯穿始末的修筑堤坝的故事表述却是有节奏的,克制的,详略得当的。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戏中两位军人的牺牲。当李母得知儿子李潮生牺牲的消息后,舞台上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的李母将鸡蛋塞给孙女,沙哑说出“把鸡蛋吃了吧”,舞台上徒留一盏暗灯,一个背影,但人物此时内心汹涌悲痛的情绪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刻意抑制的艺术表现;与李母反应不同,大碗在面对恋人墩子牺牲时的情绪势能是不断积蓄爆发的,她先是咬牙强撑,保持静默,而当这种压抑隐忍的情绪到达极点之后,她冲上堤坝,喊出“替姐喊一声,开饭了!”此时,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剧情到达高潮,不禁潸然泪下。如此“先抑后扬”的叙事节奏也不失为该戏曲的亮色。

这部淮剧虽题为《宋公堤》,编排者却跳脱出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桎梏,建构起时代底色下丰富真实的人物谱图。除了主人公宋乃德,编排者在叙事中也十分注重对其余角色的多样性塑造,比如宦商杨芷江筑堤前后态度的巨大转变,比如军队排长墩子与工程师赵禹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的场面,即便是普通村民大碗小缸,穿插其间的趣味性情节都成为了这部戏人物群像戏上的鲜活一笔。这部戏塑造得最为出彩的应该还是主角宋乃德。宋县长临危受命,始终怀抱一颗“忧乐之心”,为了在规定期限里修筑堤坝,抵御海啸侵袭,可以说是广讷言谏、尽心尽力。在筑堤工程受到日伪阻挠、粮食受阻的危难之际,宋县长无私地首用军粮救急,后亲自跋涉借粮一车,此间还穿插着一个趣味情节——宋乃德与驴谈心,运送粮食的驴不堪路途劳顿,累倒在地,宋县长展现出了他富有同理心且善良可爱的一面。在与驴谈心的人物自白中,主体对人性的认识逐渐越过表层的性格世界,开始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短几句独白勾勒出宋乃德冲锋陷阵的坚强外壳下隐藏着的那一颗柔软无奈的心。主创团队在关注和刻画个体命运的同时,具备了宏观的全知视角,实现了人物心理世界的外化书写,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共情,如此缔造出了舞台上那么多有血有肉的军民形象。

多元多变的舞台媒介使得《宋公堤》的戏曲程式化表演与舞台情境做了完美的融合。整部戏的镜头远景、全景居多,多用以展示磅礴恢宏的大场面,穿插人物动作近景表现人物面部细节,情感变化。作为全剧重要戏剧场面之一的“借粮劝驴”,在舞台媒介的配合下展现了充足的程式化表演空间。田野地里,伴随着蛙叫与蝉鸣,宋县长成功借粮归来,他挥鞭上台,此时车、驴、粮均无实物,但演员精炼的程式动作为观众的理解与舞台的美感之间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大碗、小缸与宋乃德此时在舞台上的一组动作互动,翻越山沟,跨过路坎,拐弯前进,即便没有实物的存在,但演员间默契的配合、舞台空间的设计、声画的和谐运作均为舞台建构起可看的有机关系。

当一部史诗戏曲具备了历史感、真实性与观赏性之后,它会激荡起每个人的思绪,尤其让本土观众更好地理解那些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土故事。《宋公堤》为我们召唤着一种新时代的戏曲创作模式:让人民群众成为舞台的主角,讲人民的故事,抒人民的情感;如此,正视我们的来路,才能寻找到光明的前途。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宫倩雯

编辑: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