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沿海绿城,在6+1中打开瞭望世界的窗口

2023-09-25 10:55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今年以来,盐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战略定位,发挥非常“6+1”比较优势,坚定不移推动安全发展、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双向奔赴

激活全方位开放动能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盐城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以“一体化”思维,不断加快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步伐。

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在这里叠加,盐城高起点规划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和黄海新区两大战略空间,不断加密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动、产业联动、供给联动,推动更多优质项目、高端资源向盐城集聚,去年新开工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项目379个。今年一季度,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31个,其中长三角地区项目347个,占比80.5%。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江苏与上海首个省级层面合作园区,如今盐沪两地有合作共建园区10家,在盐投资的上海企业接近500家,上海电气、光明集团、临港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加快集聚,形成以盐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核心的离岸研发新模式。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

盐城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和最广阔的开发腹地,建设用地面积接近一个设区市的规模,可容纳投资额百亿元级甚至千亿元级的重特大产业项目。沿海地区作为开放发展的最前沿,盐城区位优势明显,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面向东北亚,“沿海大空间”更是盐城发展产业的最大优势、最大底气所在。大量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集聚,盐城正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筑起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选择中国,看好盐城”,越来越多外资落户盐城,用行动为盐城“投票”,2022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1.8亿美元、增长9%,实现“六连增”。开通中欧(亚)接续班列,盐城港口岸“一港四区”全部正式对外开放,大丰港区整车出口突破万辆,南洋国际机场T1航站楼正式启用,盐城至韩国首尔国际全货机、客机全面复航,今年上半年全市出口增长24.6%、全省第一,其中“新三样”出口增长53.4%。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盐城拥有港口、机场等5个一类开放口岸,南洋机场在全省率先开通韩日全货机航线,盐城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年综合通过能力1.21亿吨,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运载量增幅分列全国海港第一、第二,南下粤港澳大湾区、北上环渤海、东进东北亚、西拓中西部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加速形成。

交通势能的跃升,带动城市能级的蝶变。如今的盐城,空港、海港、高铁、高速通达国内外大中城市,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不断完善,航道码头、铁路支线等重点工程正全力推进,公铁水联运、河海联运的集疏运体系为项目大进大出提供坚实支撑。盐城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韩国现代起亚、SK,印尼金光,法国电力、佛吉亚,德国亚曼、艾文德,美国德纳,新加坡金鹰,日本富乐德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在盐投资。

绿色赋能

用崭新姿态拥抱世界

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两山”理念在盐城的生动实践,也是盐城市放大资源优势、推进生态增值的成果体现。拥有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绿肺”、最好的空气和最美的自然生态风光,盐城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举办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不断彰显。

沿海绿城,生机盎然。近年来,盐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以碳中和、碳达峰为引领,完善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啃最硬的骨头,攻最难的问题,推动环境保护从“治标”向“治本”转变,让大美湿地、水韵盐城诗意再现。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持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以东部黄海湿地、西部湖荡湿地、中部淮河入海水道为框架,加快形成陆海统筹、地绿水清的生态空间格局;充分发挥森林、湿地、海洋、农田等“固碳”作用,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

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丰厚的生态家底为绿色发展持续赋能。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海上风电规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近1300万千瓦,绿色能源使用占比超过六成,正加速向新能源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产业规模2000亿元“2个2000”的新蓝海目标迈进。

“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制造成为新时代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发展空间、生态禀赋、产业基础、后发优势的盐城,正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更大力度培育产业、营造生态、打造集群,加快建设链条完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崛起绿色产业之城、绿色制造之城。

上半年实时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6.2%,23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上开票销售同比增长9.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开票销售1138.6亿元,同比增长11.3%。新能源产业集群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苏中苏北唯一,东台特钢材料、射阳风力发电及装备制造、建湖油气钻采井口装备、响水不锈钢获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认定数列全省第四。晶澳太阳能、智泰新能源、耀宁科技等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6个项目列入全国重点外资项目,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8.2%、61.4%,分别列全省第三、第一。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盐城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机遇,不断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提升。连续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2022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3.2%,创成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15家省示范智能工厂、19家省五星级上云企业,均位居苏中苏北前列。

中海油LNG项目

聚才引智

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让盐城英才辈出,这片红色土地先后走出“两院”院士22名,还有大量杰出人士活跃在政、学、商界,2万多名海外侨胞的足迹遍及五大洲,这些都是推动盐城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坚持“一手抓产业,一手抓人才”,盐城正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通过深入实施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每条产业链建立一批创新平台、一个专家智库,发布产业链人才地图、高级管理人才需求榜单,去年引进本科以上毕业生5000余人,其中硕士600多人。

盐城编制产业链招商地图、创新图谱等“三图三清单”,指导各地按图索骥精准招商、鼓励企业重金引才,招引一大批国内外产业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强化产教协同育人才,市工信局会同教育局支持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与产业链“链主”企业共建新能源学院、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打造产教融合新平台,新能源学院入选教育部、工信部首批50家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培育大批实用型人才。

今年4月,《盐城市2023年“盐诚办”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出台,全市11个板块和13个部门递交责任书,全面打响“盐诚办”服务品牌,开设12345“一企来”专区和线上服务企业“直通车”,实行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以一流作风一流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

当前,盐城正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擦亮“盐诚办”服务品牌,实行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让海内外企业家在盐投资放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

全周期帮办、管家式服务。在盐城,现有1015名项目帮办代办员活跃在项目现场,进行全流程服务。全程代办、专业帮办,去年以来,295个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全部实现帮办代办,办理时长平均压缩33%,部分“极简审批”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70天,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申报材料精简34%,大大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企业获得感。

打开盐城工业经济成绩单,就能感受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澎湃动力。在去年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近万亿元基础上,今年1月至8月,盐城市开票销售超10亿元企业53家,实现开票销售2554.9亿元、增长11.2%,占产业链总量的60.4%;超亿元企业461家,实现开票销售3661.2亿元,占产业链总量的86.6%。

夏恒瑾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