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丨东台:盐碱地边刷新丰收新概念

2023-09-21 14:01 来源:学习强国 字号:

秋收将至,位于大海之滨方塘河畔的东台市黄海原种场近6000亩粮田丰收在望。全场上下一边因地施策忙田管,一边马不停蹄筹备5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眼下,项目建设已完成招标,秋收一过,即将全面展开。

跟着黄海原种场负责人石磊在无垠的田边行走,大豆、玉米、水稻连成绿色的海洋。通过多年积累,黄海原种场已积累起一整套耐盐碱高产种植模式,目前正联手省农科院、扬州大学进一步探索提升。预计3000亩大豆亩产超500斤,2000亩玉米亩产超千斤,千亩水稻亩产可达1200斤。

在黄海原种场新二区,西侧水稻地里被划成数十个小格子,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动。石磊解释,黄海原种场近6000亩粮田均为世纪之交前后开垦的。经过多年排碱洗盐,70%以上田地已步入稳产高产。但2000亩新区田地盐碱依然在3‰以上,多的7‰至8‰。种植水稻可以起到灌水排碱与种粮保供的双重效果。眼前的水稻地,便是与扬州大学、省农科院联手探索的试验田块。

驻点黄海原种场的扬州大学博士张翔介绍,东台基地背依扬州大学农业农村部盐碱土改良与利用(滨海盐碱地)重点实验室,眼下主要有三个科研项目,一是肥料实验,二是品种试种,探寻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品种和施肥方式,还有一个就是稻麦气体排放测定。他从田埂边拿起一个白色方盒子,套到安置在稻田的架子上。“10分钟后,就可以抽取盒子里的气体了。目前测试的主要有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亚氮三类。”“有什么意义呢?”“农田是最大的碳排放源,我们的试验就是要找出品种、肥料、种植模式等各种因素下高产与低排放的最佳平衡点。”张翔说。

“丰收的概念,不仅是产量高、质量优,还有生态效益好。”说这话时,阳光在张翔年轻的脸上反射出一片光亮。

张一峰 刘煜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