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这场双向奔赴,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2023-09-09 21:30 来源:南报网 字号:

“明天返程,现在我已经在期待下一次来南京了。”

“南京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学氛围更是浓厚。”

“看了很多南京的名胜古迹,对我们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大帮助。”

……

9月8日傍晚,来宁参加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打卡了多个南京文化地标。带着不舍和期盼,他们将陆续离开这座城市。

论坛、研讨、采风……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所说,“这是一次旧友新知、双向奔赴的欢聚,更是一场以中国文学之名,汇聚四海宾朋的盛会。”此次活动期间,大家一道畅叙友情,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新时代文学“扬帆出海”,并以文学的眼光与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碰撞。

双向奔赴,以文学之名相聚南京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来自24个国家的翻译家、汉学家以及40余位国内知名作家、国际传播专家齐聚一堂。大家纷纷表示,“文学会让不同国家的人的感情和友谊加强,感谢南京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以文学的名义来南京,实在太开心了”……

创办于2010年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是团结凝聚各国汉学家,推动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对外译介,提升中华文化、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见证中国作家与各国汉学家、翻译家结下深情厚谊的文学之窗、文化之桥。

研讨会现场。

此次来到南京的汉学家、翻译家,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见证者。保加利亚翻译家思黛主要译作包括莫言的《檀香刑》、刘慈欣的《三体》、余华的《活着》等;埃及翻译家阿齐兹主要译作包括曹禺的《日出》《原野》、老舍的《茶馆》等。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浪潮之中的青年作家,则进一步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学写作的新景观。徐则臣、乔叶、阿乙、路内等,都是海外汉学家、翻译家长期关注并持续跟踪翻译的对象。

文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国际交流中更容易引起共情共鸣。通过翻译,中国文学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的窗口。墨西哥翻译家莉娅娜动情地表示,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方式很多,而文学毫无疑问是宝贵密码,如今,世界需要更多这样的“密码”。就像俄罗斯翻译家罗季奥诺夫所表达的,“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取得的成就、为此付出的努力,和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精神经验。”

这其实是一种双向奔赴——一边是翻译家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和期待,一边是中国作家坚持以真实而富于审美特性的文学走向世界。

新时代以来,中国作家在题材内容、审美趣味、写作技巧等方面彰显出了全新的气质,展现了宽广的国际视野,为翻译家将这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优秀文学作品推广到中国以外的世界文学版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姚建彬表示,此次活动的举办,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效交流格局,进一步增加了“文学之都”的魅力和内涵。“通过这次活动,更多中国作家已经进入我们翻译家的视野。”伊朗翻译家艾森说。

文脉绵延,这座城市适合文学“生长”

南京文脉悠远、文风昌盛。早在16世纪,南京就已率先将四书五经翻译到欧洲;迄今,已有60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翻译成中文。今天的南京,拥有佳作频出的“南京作家群”,涌现出一大批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文艺作品,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重量级荣誉,每年翻译出版以及向国外译介的作品有近千部。

研讨会现场。

“我这次是又‘回家’了。”作家徐则臣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他说,每次到了南京就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熟悉。“南京的确是一座特别适合文学‘生长’的城市,无论是地形地貌、风土人情,还是文化传统。”徐则臣说。

第三届南京世界文学之都主题书展。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文学交流活动,包括座谈、研讨、诵读等,很多新书发布都会选择将南京作为重要一站。出席此次研讨会的作家、编剧蔡骏,不久前还带着新作《谎言之子》做客南京大众书局。自22岁发表小说以来,蔡骏曾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因为来南京交流很多,南京已成为其非常熟悉的“身边的城市”。

以文学为纽带,拓展南京“国际朋友圈”

“很多中国文学作品都提到南京,或以南京为背景。”土耳其翻译家吉来表示,此次南京之行,他对南京的认识更深入了。

与会嘉宾在南京采风。

明孝陵、小西湖、金陵小城、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南京城墙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活动期间,与会嘉宾通过采风,感知了从文学中“活”起来的生动城市。

意大利翻译家玛丽亚认真地用中文写下自己的名字,开心地与写着“莱斯”二字的背景板合影。她说,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南京作家群”,关注这些作家生活的城市,这次用脚步丈量过南京的文化地标后,“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里会有如此多优秀的作家。”

在30多年前就来过南京的荷兰翻译家林恪,与这里的很多作家结下了深厚友谊。林恪翻译了毕飞宇的《青衣》、苏童的《米》等作品,并成为荷兰版《红楼梦》译者之一。“南京是《红楼梦》的发源地,在这里寻找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印迹,感觉特别有收获。”林恪表示。

在南京,西班牙翻译家夏海明不由得想起他的故乡巴塞罗那。巴塞罗那与南京都是世界“文学之都”,“两座城市同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上诞生了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人物和文学作品,城市里有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生活中的文学氛围非常浓厚……”夏海明说。

站在600多年前的明城墙上眺望城市,埃及翻译家阿齐兹感慨万千,“南京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展现着现代化大都市的魅力。这次的活动,对我们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大帮助,也让我们继续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学有了更多动力。”

南京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枢纽。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将继续坚持以文会友,深化交流互鉴,以文学为纽带,拓展“国际朋友圈”。

编辑:苏舒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