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穿针”科技“引线”,双面“绣”出现代化发展新“丝”路

2023-07-09 20:30 来源:江海明珠网 字号:

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表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边是厚重绵长的历史,一边是日新月异的变革,巨大反差的城市“双面绣”,描绘出一幅“历史与未来一脉相承、文化与科技共生融合、精神与物质比翼双飞”的“姑苏繁华图”,这是当前城市建设治理的重要“样板”,是“走在前、作表率”的江苏“答卷”,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守住古韵、留下特色。“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载体,苏州的城市格局千年未变,河街相邻、小桥流水,时至今日依然随处可寻。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更是一座城市的靓名片。无独有偶,北京老胡同、南京夫子庙及上海城隍庙等诸多鲜活案例同样启示着人们,现代化的发展绝不是“钢筋塔丛”、“水泥森林”的单纯商业开发,传统与现代完全可以有机融合,辩证统一。我们要把历史文化底蕴视作城市的“根”与“魂”,树立起“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历史”与“现代”融合共生的思路,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彰显城市的人文魅力、历史底蕴。

 活化传承、求实图新。发展的目标,就是实干的方向。从“文化之丝”绣织成的“苏绣”,从“科技之丝”绞织成的“光纤”,从自费开发区到人人瞻学的“园区经验”。苏州厚文崇教、精工重商,企业家崇尚实业、精益求精的信念已成为苏州鲜明的城市印记。“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的种种气象展现了苏州古今一心、追求实干、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这是江苏干部“四敢精神”的具体实践。启示着我们现代化进程中应有“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的格局与胸怀,要求我们要在创新道路上坚守自身文化立场,坚持以中国文化为载体,古为今用,鉴古推新,“活化”自身承载的厚重文明积淀,让其成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动能。

以人为本、赢得未来。“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是苏州政府提出的口号。苏州重视城市的“共享”,不仅体现在重视城市经济的共享,更体现在重视城市文化的共享。全市丰富的科教文化资源,多样的文化产业设施、随处可见的书店、外来子女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这都表明了苏州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重视城市文化设施共享、重视居民教育资源共享,这促进了“文化为全民、全民为文化”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人才集聚苏州,人才反哺苏州”的良性循环,对此,我们要持续以文塑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满足人民物质的全面丰富的同时,也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姑苏“双面绣”不仅绣出了千年古城的芳华神采,更绣了出中国式现代化“蓝图”的脉络肌理,为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中描画出一幅美丽的“远景”。

编辑: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