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榨油

2023-05-18 18:55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榨 油

任崇海/文

凌敏/诵读

地处三县交界的老家小镇上,有条油坊巷,因巷子东侧有个榨油的作坊而得此名。一走进这条巷子,一股香喷喷的油味扑面而来,随之传来了“哎哟嗨”的号子声、“咚咚咚”的捶击声……当年这是一家传统的手工木榨油作坊,至今还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木榨食用油技艺最早起源于唐朝,家乡的这家老油坊也有上百年的历史,闻名于方圆近百里的周边乡镇。这种传统的木榨压榨工艺复杂繁琐,费工费时,从筛籽、压片、炒料、笼蒸、踩饼、上榨、插楔、压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除压片外全部是手工完成,从原料到出油需要十多个小时,一天也只能完成一榨油,六七十斤。

一走进偌大的木榨油作坊里,油香味更加浓郁,仰卧在地上的两台木龙榨床,有五米多长、两米多宽、一米多高,全身被油浸润得像个老古董,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榨床的底部贴着厚厚的铁皮,油光闪亮,中间有条凹槽,顶端地下埋有一米多深的缸,凹槽就搁在缸边上。榨床旁靠墙的那边是个大炒锅,轧料工用笆斗把轧好的油料扛进来,一般是黄豆压成片,菜籽和芝麻碾碎,由炒油料的师傅上锅炒。在这家老油坊炒油料的是年近五十岁的黄师傅,中等个头,粗壮的臂膀显得十分有力,平时说话不多,但炒料有板有眼,在这里炒了二十多年。

油料炒好后接下来上木制的圆筒蒸笼蒸,只见烈火在炉里熊熊燃烧,蒸笼上热气直冒。油料蒸好后,进行踩饼,在地面放上5公分左右粗的竹箍,竹箍的直径比圆筒蒸笼稍大些,竹箍上面铺两个扇形草把子,然后把圆筒蒸笼倒扣在竹箍里,榨油工随即把伸在竹箍外面的草把子,从外向里踩踏,让草把子把蒸好的油料全部包在里面,再把油料踩实成饼,铲起来竖立着放进榨床,一个接一个放满后,进行插楔挤压。

插楔挤压,是利用斜面的原理,将一头尖的楔子插进去,通过重力捶击,从细到粗逐步压进去,达到挤压油饼出油的目的。一个楔子插到位后,放进一块木方换下楔子。再插楔子,继续加压,楔子到位后再换成木方,经过这样反复,油饼里的油就被压溢出来。插楔挤压是个重体力活,王师傅和卞师傅都是三十多岁的彪形大汉,一米七八的个子,粗壮的身体,穿着一件淌得下油来的短裤,只见他们举起五六十斤重的铁榔头,全身都是“肉疙瘩”,随着一声声“哎哟嗨”号子,“咚、咚、咚”铁榔头重重地落在楔子上。就这样铁榔头有节奏地一上一下,不快不慢地捶击……只见黄澄澄还冒着热气的油“哗啦、哗啦”地往油缸里淌,一股新鲜的油香散发出来,让人馋涎欲滴。插楔压榨要持续一个多小时,榨油工不停地举起铁榔头,要耗费多大的体力,可想而知啊!

小时候,我们经常到这个油坊里玩,尤其是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冬,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都会“钻”到油坊里“焐暖”。我记得很清楚,徐爷爷、郑爹爹等老年人,还喜欢从烧饼炉上买两个刚出炉的烧饼,往怀里一揣,到了油坊里,拿个碗,从油缸里舀出半碗热油,坐在一旁,拿出怀里的烧饼,蘸着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品尝着刚榨出来热油的独特美味。热豆饼不少人掰一块吃吃,还不停地咂咂嘴,感到油腻腻香喷喷的,特别好吃。老爷爷们刚吃完烧饼,嘴角还挂着油珠,就滔滔不绝地讲各种故事,有时引起哄堂大笑,让你乐得合不拢嘴;有时让你陷入沉思,默默不语有所悟;有时让你咬牙切齿,瞪起圆圆的眼睛……老油坊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特殊娱乐场所。

随着时光流逝,时代更替,传统的手工木榨早已不见踪影,油坊巷也已淡出家乡人的视野。然而,如今家乡的七八十岁老人,一提到油坊巷,一提到老油坊榨出来的油,就津津乐道地谈论着:“那时的木榨油口感好、纯度高、味道正,麻油是麻油的味道,豆油是豆油的味道,菜油是菜油的味道,如今吃的这些油,再没有那样的味道啦!”其实,这是历史留下的家乡印记,留给人们难以忘怀的乡情、乡思、乡愁。

编辑:苏舒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