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守望风云 为盐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3·23世界气象日专访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刚

2023-03-23 08:58 来源:陈晓明 高雪 记者 李旻 字号:

市气象局组织全体党员走进新四军纪念馆开展“气象心向党、奋进新征程”学习教育活动。

位于盐城南洋国际机场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观测。

气象“追风小组”利用移动气象台开展现场监测预报服务。

建在海上风电平台上的海洋自动气象站。

与市文广旅局合作实施气象应急广播“村村通”工程,为村民群策群防成功抵御暴雨、强对流天气等灾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送气象服务到田间地头。

开展气象科普馆开放日活动,加大气象科学和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守望风云,情系千家万户;凝心聚力,共谱发展华章。盐城,生态独特、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盐城气象人服务发展大局的神圣使命!在美丽的黄海之滨,他们守风望雨,让灾难远离家园;在开放的盐阜大地,他们观云测天,为发展保驾护航!

回眸过去,市气象局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积极融入盐城重大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业务能力建设,提升气象服务保障水平,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盐阜大地上涌动着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展望未来,市气象局将深入贯彻《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对标“竞逐新赛道、勇当排头兵”任务要求,开展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张局长您好,今年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我们注意到,近几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中,3个主题与“水”有关,今年的主题再次关注“天气、气候、水”。请谈谈天气、气候与水的关系。

张志刚:好的。首先介绍下什么是“天气”和“气候”。“天气”指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气候”指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同地区的气候存在差异。天气、气候与水循环相互影响。水通过海水蒸发进入大气,再由气流输进大陆,以降水的形式到达陆地表层,形成五光十色的水汽现象。降水与温度是地球上产生各种气候带与气候区的原因,降水的强度与持续的时间对生产生活有决定性影响,也是风调雨顺或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天气气候与水分循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工业化进展加快,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天气、气候和水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天气、气候、水三者相互作用,造就了气象万千。研究天气、气候、水,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也成为气象部门职责和使命所在。多年来,气象部门主动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建设精密的气象观测系统,持续增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监测预警能力;科学认识气候、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打造天然氧吧、气候宜居地等气候生态品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支撑,围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开展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发挥“智囊”作用,为政府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谋决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记者:我市气象工作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志刚:近些年来,市气象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服务理念,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成效显著。今年1月,市气象局被人社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表彰为2022年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

一是加强条块结合,打好事业发展“组合拳”。2013年4月,省气象局与市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盐城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配套落实重点项目资金。气象部门双重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落实,有效解决了我市气象部门长期存在的财政保障机制不稳定的问题,盐城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步入“快车道”。

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印发后,市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学习研究落实《纲要》。分管市领导多次到省、市气象局调研。市政府先后印发《盐城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谋划实施黄海湿地生态气象保障工程、智慧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工程、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响水S波段雷达、射阳垂直观测系统等一批关键性工程项目,不断推进盐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年底,我市建成SA波段雷达、X波段雷达、L波段雷达、陆地及海洋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生态气象观测站、移动气象台等遍布“陆海空”的气象观测站32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基本达到城区间距4公里,乡村间距7公里的布站密度。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站好防灾减灾“前哨岗”。我局围绕“预报精准”要求,持续推动无缝隙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灾害性天气智能识别、精准预报预警以及气候预测的本地化技术研发和应用,建成了盐城新一代预报服务平台、沿海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服务平台、灾害性天气辅助研判系统、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预警靶向发布平台等与上级互补的业务平台系统,为气象预报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市气象网格预报质量、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有新提升,居全省中上游水平,其中强对流天气预警准确率78%,提前量44分钟。2022年“7·20”局地龙卷和台风“梅花”预报服务2个案例,分别被中国气象局评为优秀预报服务案例一等奖、二等奖。

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市政府印发《盐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盐城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基层、媒体间气象灾害信息传播职责。气象与应急、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险等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会商、联动联防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气象灾害防御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全面实施,全市基层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成率100%。

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完善灾害性天气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流程和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制度。组建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并实体化运行,建立完善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不断扩大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覆盖面,实现10635个应急广播终端实时预警发布。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积极应对2016年极端严寒天气、2018年台风连续登陆、2019年春夏连旱、2020年“7·22”龙卷、2021年“4·30”强对流、2022年“7·20”罕见局地龙卷、“超长待机”台风“梅花”和高温等重大灾害性天气。

同时,市气象局围绕农业、交通、海洋、生态、能源等重点行业领域,深挖服务需求,深耕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获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全市防汛防旱、春运服务先进集体等称号,连续多年被江苏省气象局评为综合考核优秀单位、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三是深化党建引领,描绘合力发展“同心圆”。市气象局坚持把党建载体贯穿于事业发展全过程,通过构建“党建+服务”“党建+安全”“党建+文化”工作机制,建立“书记项目”工作制度,打造“万千气象 温暖四时”党建服务品牌,着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效促进党建与气象业务深度融合,为推动盐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市气象局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盐城市文明行业、盐城市文明机关称号,我市气象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工作获评2021年江苏省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气象党建品牌创建工作获省气象局通报表扬,1人获中国气象局“两优一先”表彰。

记者:气象部门在促进盐城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未来的挑战,气象工作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张志刚:一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保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质量和效益。依法履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全力做好防汛抗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做好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要战略气象决策服务保障。推动气象服务与农业、交通、海洋、能源、生态、旅游等气象敏感行业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是坚持高位推动,切实抓好“一纲要一规划”落地见效。认真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推进“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推进重点工程项目的立项。2023年重点完善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推进响水S波段雷达和射阳垂直观测系统建设,加密内陆重点区域自动气象站,完善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和海洋气象观测站等专业观测网。启动黄海湿地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设,布点建设生态观测系统,开发生态气象产品。支持建湖、射阳、大丰申报“中国天然氧吧”,支持盐都申报“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升生态气象支撑保障能力和大气污染防治水平。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大力提升气象现代化能力建设。开发引进智能预报技术,稳步提高预报预警精准度。开展天气复盘总结工作,强化研究型业务发展,推动科研和业务的深度融合,促进业务能力提升。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加强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体制机制建设,推动数字气象融入“城市驾驶舱”等平台,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和传播方式。

四是推进重点改革和法治建设,增强事业发展动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以需求为牵引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气象公共产品。加强气象社会监管,进一步完善气象和应急管理、商务、文广旅游等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开展常态化防雷安全监督检查。常态长效巩固“三年大灶”制度成果。

五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统筹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盐城气象工作亮点回顾

2022年,全市气象部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亮点纷呈,成效显著。2023年1月,市气象局被人社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表彰为2022年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

亮点一

气象监测密度精细化到城市4公里、乡村7公里

全市新增113套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和3套海洋气象观测站,启动响水SA波段雷达站和射阳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建设。响水、阜宁、建湖3个台站完成新址建设,实现业务切换。完成雷电观测网升级、L波段雷达大修。

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布设SA波段雷达、X波段雷达、L波段雷达、陆地及海洋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酸雨观测站、移动气象台等气象观测站32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基本达到城区间距4公里,乡村间距7公里的布站密度。一部部自动化、智能型的气象观测仪器编织出一个巡视、监测、预警气象变幻的“天罗地网”,成为捕捉风云变幻的“千里眼”“顺风耳”。

亮点二

提前15至20分钟预警龙卷风天气

2022年7月20日,响水、连云港等地一天内遭遇4个龙卷风袭击,历史罕见。市气象局提前15至20分钟预警“7·20”响水龙卷风天气,获得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的通报表扬和市领导充分肯定,市气象台副台长周文君被评为先进个人,盐城市“7·20”龙卷风气象服务案例获中国气象局全国预报员联盟评比一等奖。

近年来,市气象局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极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特别是针对龙卷风持续开展科研攻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等,为做好汛期气象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龙卷风预警从“十二五”期末的灾中预警提前到了15至20分钟提前预警。

亮点三

服务生产生活取得良好效益

深化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气象、保险共同开发了“水稻收获气象险”“南美白对虾生长气象险”,两个险种已出单。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处长王群被市委评为全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宏伟被省气象局评为2022年度省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

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保障生态旅游,盐都创成中国天然氧吧。深化生态遥感监测服务,开展黄渤海湿地自然遗产气象环境评估,《评估报告》获分管市领导批示。

服务能源安全。助力“海上三峡”安全,编制《海上风电机组防雷技术指导手册》,对海上风电企业开展防雷技术指导,提供有力气象安全保障。规范气象行政行为,编制了《防雷重点单位安全检查标准化指南》并推广应用。一项行政处罚案例被列入《全省依法行政典型案例汇编》。

气象科普工作持续推进。新增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家(盐都区气象局)。目前,全市有3个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分别为盐城市气象科普馆、东台市气象科普馆、盐都区气象科普馆。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获取渠道有哪些?

1.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http://www.12379.cn/);

2.中国天气网盐城(http://js.weather.com.cn/yancheng/index.shtml);

3.盐城市气象局门户网(http://js.cma.gov.cn/dsjwz/ycs/);

4.关注盐城气象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ID:yanchengqixiang),或搜索下载“盐城气象”手机App;

5.拨打“96121”获取更多个性化气象产品;

6.通过手机(移动用户编辑1或者2发送到106581210515;电信和联通用户编辑0515发送到10620121)定制气象信息;

7.盐城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时间:盐城一套19:35,二套18:54,三套21:20);

除了以上渠道,还利用应急广播、户外大屏、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外发布气象信息,确保天气预报最大范围覆盖。



编辑:魏洪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