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看盐城第四十六期

2023-02-19 15:52 来源: 字号:

2月13日 CCTV-13

江苏省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滨海陶湾海洋牧场一期工程竣工

近日,江苏省内最大的海洋牧场——陶湾海洋牧场多功能综合平台洒下实验性苗种——五万尾黑鮶鱼苗,这意味着江苏省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一期工程竣工,正式投苗试养。央视新闻频道关注此事。

2月13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居家到社区、由线下及线上,各地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

——“小改造”承载“大幸福”

2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从居家到社区、由线下及线上,各地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小改造”承载“大幸福”》关注亭湖区适老化改造工作。

2月15日 新华日报

送戏上天打造“星空剧院”

九天仙女飞临东台西溪古镇

“浪漫牵手的董永七仙女”(打一传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春轩塔”(打一武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打一名人)……当500架无人机以天为幕、以光为笔,在夜空挂出巨大的元宵灯谜,一场现代高新科技与传统非遗激情碰撞的“星空灯谜秀”穿越时空,将元宵传统文娱活动猜灯谜秀出新高度。元宵惊艳八方客,古镇西溪瞬间火出圈。

盐城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新业态、文化消费新模式,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东台市的西溪古镇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城市的文化客厅,在新起点上如何抢占文旅深度融合的全新赛道?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党工委书记张万源介绍,西溪以文化为根,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本,在不断探索中创新对传统文化的表达。

地上花灯,天上烟花和无人机秀,光影盛宴不夜城让市民和游客意犹未尽。游园踩街、《天仙缘》实景演出,古镇在节日中展示出传统文化新魅力。“元宵节是景区的绝好机遇,传统节庆要办出新意,我们需要一场不一样的文化输出。”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莉说,这场“春节中国味,西溪最热潮”活动追求的不仅是热闹,还有新意和爆点。

策划团队原本想做一场烟花秀,用烟花在夜空“打字”,但试演时发现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而且效果不佳——简单的字容易识别,复杂的字在天空稍纵即逝。最终,大家把眼光落在无人机上。无人机表演如今并不稀罕,如何做出新意考验着团队的创新能力。西溪人有个大胆的想法:把灯谜挂上天。这样不仅能把元宵节和西溪元素嫁接进来,与游客的互动性也更强。

要打出识别性更强的图案,仅靠景区的120架无人机仍难做到。很快,西溪的战略合作伙伴省演艺集团伸出援手,集团党委委员计华提前三天,带着500架无人机前来支持这场“星空灯谜秀”。元宵节当晚,西溪城墙广场上,摩肩接踵的游客仰望夜空,兴趣盎然地参与猜谜,在互动中对西溪和东台有了更多了解。

“许多无人机表演目前还停留在孤独的画面展示阶段,我们这次在东台首推‘蓝色星空剧院’,通过设置人机的视角,让观众与无人机沉浸式互动。”计华始料未及的是,“蓝色星空剧院”的首次试飞,就以剧院的艺术性和与观众的互动性引爆全场,“没想到市民和游客蜂拥而至,当天自媒体的转发量数不胜数。”

“仙女就应该从天上飞下来!”参与《天仙缘》实景演出策划的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夏振华说,正是这句话打开了思路,人们最本真的认知是“活化”神话故事的最好形式。“飞天”就要“送戏上天”,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西溪景区携手专业团队,仅用30天就打造出实景演出大戏《天仙缘》,“讲活了”神话故事,也博得市民和游客的眼球,演出现场一票难求。“试水”成功后,团队不断复盘求新,推出2.0版本,增添舞美、升级剧情、设置互动,演出的制作更进一步。今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天仙缘》艺术团队还受邀参加录制。如今,西溪景区复制经验,推出新剧《寻仙缘》,场场爆满。

景区的个性化显得尤为重要。西溪景区根植文化沃土,厚重的文化积淀让西溪锚定“蓝色星空剧院”新赛道,把独具特色的文化IP真正搬上天空大屏幕。以文化为根,西溪景区不断厘清发展思路、弘扬文化因子,廉政文化、红色文化、爱情文化、盐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新起点上,“西溪故事”将越讲越精彩。

2月16日 日本《中文导报》

江苏“建湖杂技”文化惠民“不打烊” 年均惠民演出300余场

2月16日,日本《中文导报》江苏专版,以《江苏“建湖杂技”文化惠民“不打烊” 年均惠民演出300余场》为题,宣传推介建湖,讲述非遗艺术——“建湖杂技”不断创新创作、“爆款”连连、开放惠民的故事。

一手持着两根细竿,竿上顶着两只碟子,轻轻摇动手腕,碟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旋转不停。2月4日上午,位于江苏盐城的“建湖杂技传承基地”排练厅内,江苏省杂技团的演员们正在认真排练杂技诗剧《四季江淮》。这个已经在苏州等地成功演出20多场的“爆款”剧目,将在建湖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浓情上演,让家乡观众领略“建湖杂技”的艺术魅力。

建湖县是“中国杂技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湖杂技”有着2000多年的传承发展史,融刚劲粗犷与柔美隽秀于一体,寓高难技巧于轻松、活泼、精巧的动作之中,同时借鉴舞蹈、体操等姊妹艺术,成为中国南派杂技的代表。

晃圈、倒立、弹球、爬杆、翻跟头、转碟……每天上午8点,演员们便开启了一天的练功日常。在排练厅内指导演员练习的江苏省杂技团团长助理、青年编导王硕告诉中新网记者,演员们分成三队训练,年龄最小的演员才8岁。“大家每天要出早工,练腰腿和跑步,然后开始日常的动作训练,晚上还要进行体能训练和文化课学习。”

三十出头的王硕是个山东姑娘,因为参演江苏省杂技团剧目《小桥 流水 人家》而留了下来。从演员到编导,再到团长助理,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王硕坦言,江苏省杂技团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出台了推动队伍传承发展的多项激励机制,在这个平台上,每个演员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升。

2022年,以顶功见长的王梦尘表演的原创杂技《炼——倒立技巧》成功摘得中国杂技比赛最高奖“金菊奖”。年仅16岁的她没有飘飘然,仍然坚持每天练功。“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教练曹蕾透露,王梦尘每天要负重20斤训练8个小时,现在她正在加紧训练增加了难度的《炼——倒立技巧》,向世界杂技最高奖项“金小丑奖”发起冲击。

在一般人看来,杂技演员常年练功是非常辛苦的,然而20岁的小伙郑超帅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小时候把苦头吃了,现在的自己技术日臻娴熟,弹球、花式竿、空竹等样样在行,经常登台表演,享受艺术的美妙,更能从观众的鼓掌叫好声中体会到成就和幸福。

郑超帅和同伴经常参加江苏省杂技团组织的惠民演出活动。据江苏省杂技团副团长金重庆介绍,今年春节期间,该团优选演员、优选节目在九龙口旅游度假区为往来游客演出42场次,还组织节目到各镇(区)景区景点驻场演出达30场次。

“我们连续7年举行‘建湖杂技村村到校校到’‘建湖杂技周末剧场’品牌惠民活动项目,年均演出300余场次。全县各村(居)、中小学,每年至少演出一场杂技晚会,每周六、日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2场杂技晚会或剧目。”金重庆说,这两项惠民活动项目已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成为建湖文化的重要品牌活动。

“杂技艺术来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建湖县文旅局副局长、江苏省杂技团团长吴其凯说,江苏省杂技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实践行杂技文化为民利民惠民的社会职能,将“建湖杂技”打造成创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助推器。

在建湖,杂技不是关起门的艺术,始终与民众“零距离”。在县城希望广场、市民广场等处,每周末晨练的人群中经常活跃着杂技团演员的身影,他们不仅为市民演示动作技巧,还乐于和一些“民间高手”切磋技艺。在全县53所学校,杂技教练和优秀演员深入课堂,为学生讲解杂技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基础技术技巧的辅导,每年累计达30课时;杂技团还与湖阳路小学等8所学校在校园内共建非遗杂技艺术长廊,图文并茂地普及杂技知识和基础技术动作演示等。“建湖杂技传承基地”在周末及节假日对外开放,吸引不少杂技“粉丝”前来参观、体验,了解杂技人的台前幕后。在“线上舞台”,江苏省杂技团举办或承办的演艺活动进行网络直播,同时将一些精品剧目、节目放到公共文化云上进行推广展示。

江苏省杂技团勇于惠民开放的底气,来自节目的不断创新创作。2008年以来,该团创新把杂技艺术与诗词、舞蹈、戏剧等艺术相融合,先后创作了4部大型舞台剧、80多个小型节目。吴其凯认为,文艺院团一定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只有打造出精品力作,才能创塑“建湖杂技”品牌,才能更好地活态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建湖杂技”这个非遗项目。

吴其凯说,惠民演出是杂技团自加压力的工作,不做表面文章,更不糊弄老百姓。参加“村村到”演出的演员不少于20人,每场演出不少于1.5个小时;“周末剧场”的每场演出结束后,随机邀请5位观众对节目进行评价,虚心听取观众的意见。所有惠民演出的节目也是年年更新,决不让观众看过去看过的节目。

2月16日 新华日报

盐城实招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手机越来越“轻” 工作越来越实

QQ、微信、钉钉群里的“微指令”,五花八门的APP发通知、报数据、填报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负担之一。2021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切实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群来群往”纠治如何?基层干部的手机“轻”了多少?记者春节后来到盐城基层实地采访。

28个工作群优化整合成4个

“大事小情,现在一个群一览无余。”盐城市亭湖区毓龙街道洋西社区党委书记柏汉芳翻开手机,微信标签工作分类中仅有4个群,分别是综合群、民政群、街道群、党建群。

3年前,柏汉芳的手机里有28个工作群,仅涉及民政工作的就有低保群、残疾保障群、尊老金群、尊老金家属群。“每天要回复上百个‘收到’,还有各个条线的政务APP,手机从早到晚响不停,睡觉都要放在枕头边。”柏汉芳算了一笔账:一个群每天发10条消息,每条消息预览回复1分钟,一天下来,有4个半小时耗在微信群。

“指尖”减负,首先是数量减下来。“我们调研发现,政务新媒体、政务APP、公务工作群组普遍存在管理把关不严、账号多头重复等问题。”盐城市委督查室主任王天惊说,“指尖”减负的第一步就是整合优化、迁移关停政务新媒体,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盐城对政务新媒体进行深度排查,对隐瞒不报、整改不力的予以通报曝光。

省市县联动、同步清理。截至去年底,省市两级共清理政务新媒体1681个,关停政务APP126个,撤销公务工作群组11240个。

减量,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要减负也要提效。”盐城市亭湖区副区长刘玮介绍,对于“僵尸类”“空壳类”“功能重复类”的政务APP、工作群等,坚决予以清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的工作群组,该组建的予以组建,该保留的予以保留。

从“群里吼”到“实地走”

“王大妈,邻里中心二期快建好啦,您有啥建议啊?”1月31日上午10点,盐城市盐都区盐龙街道健仁社区,几位老人围坐晒太阳,社区党总支书记韩剑琴上前招呼道。

从“群里吼”到“实地走”,在社区工作20多年,韩剑琴见证了政务新媒体从方便基层干部的工具变成新烦恼新负担。“把更多时间和精力从‘指尖’转到为居民、企业提供服务,是基层干部最迫切需求。”韩剑琴说。

减负效果好不好,百姓感受最直接。“以前要到微信群里找书记,现在书记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健仁社区居民朱兆明说。这个拥有6000多人的社区,居民代表经常受邀参加多方联席会议,面对面向社区负责人反映诉求。

“从‘键对键’到面对面,基层干部和百姓的关系更近了。”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倪洪兰调研发现,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深入推进为基层减负工作,通过平台治理与信息整合,基层干部数不胜数的工作群和种类繁多的APP等信息平台的数量有所缩减,不仅工作效能提高,也能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解忧纾困的实事上来。

四级审批流程一小时完成

减负不等同于工作减量、降低标准,而是代之以更加专业、高效、人性化的工作机制。采访中,韩剑琴拿出手机现场演示:小区申请保洁员用工2人,通过小微权力智慧监管平台APP报批后,不到一小时,四级审批完成。而此前,这套审批流程需要提前在微信群沟通,然后现场找上级部门层层审核签字,一套流程下来要花大半天。

“这套村级事务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程序,经重新开发整合后,成为集微信、网站、APP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祁国成说,目前,平台已完成10个类别37条小微权力清单整合,将村级事务清单与“最多跑一次”改革权力事项、政策供给、流程环节同步衔接,与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事项、措施内容、运行步骤无缝对接。

盐都小微权力智慧监管平台的整合升级,是全省政务新媒体减负提效的缩影。省委编办开发推广“基层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整合基层21个系统平台、77个政务APP,省政务办推动建成国家、省、市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60家省级部门数据共享,相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方共享。

倪洪兰认为,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仅要做“减法”,更要将端口前移,给新型信息平台的创建设置门槛和预期目标,预防平台滥用。同时,基层干部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顺应信息化发展态势,加强数据平台建设,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月17日 新华社客户端

起笔“一城五园”盐南高新区“拼”出现代化新图景

盐南高新区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起步之年,正把“一城五园”作为“破题之钥”,一步一个脚印把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南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新华社客户端报道这一生动场景。

2月19日 人民日报

保护湿地的年轻人

在盐城有一群人以一颗赤子之心守护珍稀鸟类,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境。19日《人民日报》大篇幅关注守护在盐城的这群年轻人。

习近平主席2022年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指出,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位于江苏沿海的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日前,记者采访了3位在这里保护湿地的年轻人,听他们讲述自己挥洒青春热血、为修复湿地生态所做的努力。

李征浩:

因为热爱  所以坚持

清晨,一轮红日徐徐升起,辽阔的黄海湿地上,成群的丹顶鹤、灰鹤、东方白鹳翩跹起舞。这里是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珍禽保护区”),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数百万候鸟迁徙途中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走,带你去看野生丹顶鹤!”一辆沾满了泥浆的皮卡,一个带着三脚架的望远镜,一台长焦相机——这是珍禽保护区生态保育团队成员李征浩的工作家当。1989年出生的李征浩是山西人,他和团队的其他13位同事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监测、退化湿地恢复等工作,鸟类多样性调查和监测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马上就要看到丹顶鹤了!”沿着崎岖的道路在缓冲区行驶,李征浩一看到映入眼帘的鸟类就兴奋起来,“看,排着人字形的是大雁,左边河里,体型较小的是反嘴鹬,旁边那几只大个头的是绿头鸭。”驶入一片农田的尽头,他突然停下了车,把单筒望远镜递给记者:“你今天运气不错,那边有4只丹顶鹤,两大两小,应该是一家。”

“丹顶鹤奉行‘一夫一妻制’。”李征浩介绍,每年我国约4/5以上的野生丹顶鹤在珍禽保护区越冬,有时候一天就能观测到上百只野生丹顶鹤。

“鸟类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春节前这几天赶上寒潮来袭,最低气温只有零下6摄氏度,但也正好是越冬鸟类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的工作高峰期,成群的候鸟大批来此越冬,我们每天必须起早贪黑,才能尽可能记录到更多数量的鸟类物种。”李征浩告诉记者,“水鸟调查时要看好潮水位,运气好时在一个地方就能看到数万只鸟,那画面极其壮观。”

“看,这是我们组昨天的调查记录表,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鸬鹚、豆雁等成千上万的常见鸟类。我们昨天还幸运地发现了4只不太常见的青头潜鸭,也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距离春节假期只有两天,李征浩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丰硕的工作成果背后是异于常人的艰辛付出。珍禽保护区人烟稀少、道路不通,夏天蚊虫遮天蔽日,冬季海风冰凉彻骨,为了追寻鸻鹬类水鸟的行踪,李征浩和同伴常常要一脚深一脚浅地深入海边泥滩数公里,一天下来手脚麻木,浑身是泥。

是什么支撑着李征浩和同伴们从事如此辛苦的职业?“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我虽然加入团队才不到5年,但一入行就爱上了这个职业,而且打算一直干下去。”李征浩说,“2018年9月,我刚到珍禽保护区报到,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鸟类环志工作,每天晚上要给几百只鸟脚上套上标有编号的脚环,既要把脚环套上去,还要确保不能伤到鸟,工作强度很大。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鸟类,开阔了我的眼界。”

辛苦工作之余,作为珍禽保护区为数不多的硕士研究生,李征浩不忘科技创新探索。目前,他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授权湿地监测与保护的相关专利已有8项。近年来,他所在的团队通过不断完善科研监测体系,除开展鸟类四季动态监测外,初步补充开展了鸟类疫源疫病监测、底栖生物、水文气象、海岸侵蚀淤积等生物、地理、环境要素基础监测,积累并收集了保护区大量的本底资料及科研成果。团队还创新监测体系,首次开展国内风电场鸟类雷达监测,首次开发湿地鸟类视频监控智能识别系统。基于该团队对湿地保护作出的突出贡献,2021年团队荣获第十六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李征浩的家在盐城市区,乘坐班车上下班单程要一个多小时。“这里虽然地处偏僻、工作条件艰苦,但是,我感到所做的工作很有意义。”李征浩说,“我和同伴们将用青春和热血,继续为生态文明保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刘彬:用脚丈量  用心保护

距离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麋鹿保护区”)管理处还有几公里,司机突然指着不远处说:“快看,一头麋鹿站在路中间呢!”发觉车辆驶近,那头麋鹿不紧不慢地踱着步走进路旁的树丛里。

“你们遇到的应该是麋鹿保护区放养的野生麋鹿,有时会跑到附近的农田和公路上觅食。”听说了记者的“奇遇”,麋鹿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刘彬笑着说。

1982年出生的刘彬是一位鸟类学博士,他自己也没想到会同麋鹿结缘。2009年,麋鹿保护区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安徽大学攻读完硕士学位的刘彬跟着导师第一次来到大丰。他发现,麋鹿喜好生活的沿海滩涂也是鸟类栖息的天堂,便对这块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便决心来此从事科研工作,这一待就是14年。

“我还清楚地记得,到麋鹿保护区报到那天,我一大早从合肥出发,一直到傍晚才到。当时这里非常荒凉,距离最近的乡镇有10公里,采购物品都非常困难。食堂只提供一顿午餐,早饭晚饭都得自己做。第一个月的工资发下来,连买件厚外套都不够。”刘彬回忆,“但是兴趣让我留了下来,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保护区走了一遍,发现可研究的东西非常多,光鸟类就有200多种,足够我研究一辈子了。”

“刘彬是我们保护区的第一个硕士,一开始我真的没想到他能留下来。”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波介绍,“刘彬工作后,以第一作者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关于麋鹿、鸟类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论文10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3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不少保护区的科研主要依托高校,而我们保护区在刘彬的带领下,成立了10人左右的以博士领衔、硕士为主的本土科研团队,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2013年,刘彬任保护区安全保卫处处长,他解释:“我这个保卫处处长,主要是负责巡护、救助野外受伤、被困的麋鹿。”

麋鹿是我国特有物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繁盛地生活在沿海滩涂。1986年,麋鹿保护区正式建立,国家从英国重新引进39头麋鹿,落户大丰黄海滩涂。近10年来,麋鹿保护区的麋鹿数量不断增加,麋鹿种群数量实现净增5000头,总量已突破7000头,为人类拯救濒危物种提供了成功范例。然而,随着麋鹿数量激增,野外受伤、被困的麋鹿数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保护区2017年至2019年共救助麋鹿400多头,2020年至2022年每年平均救助麋鹿达370多头。

“救助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24小时待命,晚上突发情况多,经常半夜十一二点,刚刚躺下睡着,那边电话铃就响了。”2021年5月的一个晚上,刘彬接到电话,有20多头野生麋鹿误入大丰港附近一个一公里长的排灌渠内,由于渠水较深,四周没有缓坡,麋鹿无法自行上岸,时间久了会导致溺水。晚上8点多,刘彬等赶到现场,一开始借助消防救援梯,想让麋鹿自己爬上来,可是动物们不配合。他们决定将麋鹿一头头麻醉后再拖上岸。穿上救生衣,坐上橡皮艇,刘彬专门负责向麋鹿吹麻醉针。

“这可不是个简单活,我趴在橡皮艇头上,距离麋鹿还有五六米的时候它就很警觉,就得开始吹麻醉针,而且针一旦遇水就会失效,我们准备了几十支麻醉针,到最后生怕不够用。”刘彬回忆,被麻醉成功的麋鹿大约5分钟以后开始出现摇晃、迷糊的行为,他们就赶紧锁定目标,把消防队提供的绳子套在麋鹿的脖子和腿上,迅速拉上岸。

“一头公鹿有500多斤,我们好几个人费半天劲才能把它弄上岸,还生怕绳子把它勒伤了。上岸后赶紧注射解药,5分钟左右它就清醒过来,可以放走了。”等所有的麋鹿解救成功,已经是次日清晨5点多了,刘彬他们乘坐的橡皮艇里灌满了水,他们浑身湿透,累得筋疲力尽,但大家还是非常有成就感。

今年春节假期,刘彬选择了大年初二、初三值班,不过令他高兴的是,那几天没有接到救助电话。今年,他准备将保护区对野生麋鹿网格化管理的调查情况整理出书,同时进一步做好保护区内的鸟类环志工作,并争取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调研。“用脚丈量,用心保护,我相信我们保护区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刘彬信心满满。

姜文魁:退渔还湿  责无旁贷

身为80后的东台沿海经济区条子泥湿地服务中心主任姜文魁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前10年和后10年从事的工作内容居然是完全相反的:从山东水利学校农田水利专业毕业后,刚工作的10年他是江苏盐城东台弶港镇水务站负责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工程员,负责围垦滩涂;可自从10年前到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工作后,他的主要任务变成了退渔还湿,负责把围起来的鱼塘还原成湿地!

春节刚过,东台条子泥湿地的潮水涨了起来,成群的候鸟掠过海堤,落在“720高地”上——这是国内首个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是东台沿海经济区收回720亩鱼塘、为涨潮时无处停留的鸟儿们打造出的一方乐园。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卫国点开观景台电子屏上的“鸟脸识别系统”,就能随意切换镜头,看到沿40公里海岸线安装的317个高清摄像头拍摄到的鸟类栖息实景,并自动识别所选的鸟类种类。

姜文魁就是“720高地”的建设者之一。“这里原先是沿海集团承包给养殖户的鱼塘。2020年4月,我们对这720亩鱼塘投入百万元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吸引了小青脚鹬、勺嘴鹬等水鸟,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姜文魁介绍,720鸟类高潮位栖息地营造了三种生境:深水区、浅水区和光滩区。整个水体根据鸟类专家的建议,不定时进行更换。

其实,刚到条子泥工作的时候,姜文魁跟多数渔民一样不解:“这里渔业资源丰富,如果承包出去发展养殖业,经济效益很可观。政府为啥要把条子泥‘圈’起来,不但产生不了任何效益,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搞退渔还湿?”

慢慢地,姜文魁在工作中感受到了奥妙:“自从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越来越多的动物成了条子泥的常客,每年都会迎来上百万只候鸟驻足停歇,其中包括勺嘴鹬、震旦鸦雀、东方白鹳等近20种濒危珍稀鸟类。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勺嘴鹬全球不超过600只,每年有近一半到条子泥来栖息、觅食、换羽。正是因为湿地生态修复得好,条子泥才会越来越受鸟儿们的欢迎。”

作为条子泥湿地服务中心主任,因为常年要在湿地巡护,姜文魁晒得皮肤黝黑。这支巡护“小分队”由12人组成,分成三班,日复一日,沿着条子泥40公里长的海堤来回巡逻,捕捉湿地上可能威胁到鸟类、麋鹿等动物安全的“蛛丝马迹”。

眼下,姜文魁最繁重的一项任务是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互花米草生长的地方湿地板结,底栖生物遭到破坏,而底栖生物又是迁徙候鸟的重要食物来源。对付它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主要靠人工、机械挖根深埋。”姜文魁说,“每年1至3月是清理互花米草的最佳时期,这种植物的生命力非常顽强,生长速度快,一旦发现必须快速铲除,刚刚巡护队友又在一片滩涂上发现了互花米草,我们要尽快赶过去清除掉。”

“无论是退渔还湿,还是巡护海堤、清除互花米草,为的都是修复湿地生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姜文魁感触颇深地说。

2月19日 中国新闻网

盐城一司机一年救助他人14次:把每一天都当作学雷锋纪念日

19日,盐城市民朱晓芹专程来到盐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四分公司,将一面锦旗送到K4线公交车驾驶员孙伟手中,感谢他在危急之时伸出援助之手,让她受伤的丈夫得到及时救助。

原来,去年11月13日,孙伟驾驶公交车途经盐都区大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路段,突然发现前方路口有一名中年男子躺在地上,旁边停着一辆厢式货车,一辆电动车倒在一旁。男子的头部流血,看上去伤势较重。当时孙伟的车上没有乘客,他便选择安全位置靠边停了车,然后冲下车去救人。

孙伟回忆说,伤者头部流血,他把伤者抱在怀里,大声呼救,并通过伤者的手机拨打其家人的电话,同时拨打了120和110。直到救护车赶到现场,孙伟才默默离开现场。事后,他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据盐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四分公司营运经理韩建华介绍,今年41岁的孙伟于2014年加入盐城公交系统,现在是K4线的线路班长。他爱岗敬业、热情服务,在工作中遇到乘客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乐于伸出援手,仅2022年一年他就参与了14次救助,多次得到乘客的来信、来电表扬。

“我是听着雷锋故事长大的,进入公交公司以后,得知单位也有很多先进模范,我便努力向他们学习,作为一名党员,在群众困难时刻就应该挺身而出。”孙伟说。

手握方向盘,安全系万家。孙伟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车辆安全性能,每一趟车程都做到遵守交通法规,不超速、不加塞、不随意变道,礼让行人。多年来,他从未出过一次安全责任事故。

在孙伟看来,公交车车厢虽小,但服务无限,司机语气温和,面含微笑,甚至一个关心的眼神,都能让乘客感到亲切和舒心。平时工作中,他把每一天都当作学雷锋纪念日,将微笑和爱心献给每一位乘客。老人上下车时,他多停一会儿;乘客没有零钱时,他帮忙兑换;雨天行车时,他将车辆靠近站台停靠,避免乘客淋湿……

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每当孙伟听到他帮助过的人发自内心的一句“谢谢”时,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他说,“看到群众的笑容,我觉得很满足,所以我将继续把好事做下去。”

“孙伟帮助的对象,不仅仅是乘客。”据韩建华介绍,去年8月,孙伟将自己获得的1000元见义勇为奖金委托家乡政府捐给需要帮助的学生;今年1月,孙伟委托党组织在阜宁县芦蒲镇帮助寻找困难户,捐出1000元,希望用这种方式将正能量传递下去。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坚持,孙伟师傅的行为令人感动,我们也希望像孙伟师傅这样的好人越来越多。”盐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号召所有驾驶员向孙伟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敬业奉献,让公交车这个窗口每一天都明亮耀眼。

编辑:促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