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沿海工业园:“红色引擎”引燃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

2023-01-17 12:04 来源:郭乃军 张胜忠 字号:

新年伊始,滨海沿海工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江苏汉信天诚气凝胶项目和雅本农药原药项目顺利开工,拉开了园区新的一年转型升级的序幕。

江苏汉信天诚气凝胶项目举行奠基仪式

走进该园区的企业车间,总投资12.5亿元的蓝素生物PHA一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生产中,全球第三家、中国首家PHA规模制造基地初露峥嵘,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15亿元。

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总投资30亿元的天能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夜以继日的施工,这是继蓝素项目后又一个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也是盐城市着力打造的5条规模较大、龙头突出的地标性产业链项目之一,去年9月份投产后进一步完善滨海动力电池产业链,为加速盐城北部隆起注入强劲动能。

去年以来,滨海沿海工业园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克服化工企业关闭退出的“转型阵痛”,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以党建这个“红色引擎”引燃转型升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拼出换道超越加速度。

央企新兴际华入驻园区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为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2022年春节假期刚过,沿海工业园组织30余家非公企业党建负责人开展“新年第一课”培训,就非公企业党支部如何以党建助力企业发展,开创2022年企业发展经营新局面进行详细讲解。参训学员在培训中带着目的学、带着问题看,努力把培训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有效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沿海工业园与盐城工学院开展校地党建联盟共建活动

“党建是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细了就是凝聚力,抓强了就是战斗力,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首先要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滨海副县长、沿海工业园党工委书记黄军表示。

依托挂钩联系服务制度,该园区明确班子成员对分工企业负责,督促党建工作开展。2022年,围绕党支部战斗堡垒建设,新成立4个党支部,撤销6个党支部;面对“两新”组织中党员流动性强的“症状”,将45个“两新”组织按片区分为5个网格,10个单元格,实现党建指导“一人一企”。同时,与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等驻盐高校进行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加强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职业培训,深入开展党性教育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明确“争第一、创唯一”作为园区的鲜明特色和矢志追求。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该园区抓住黄海新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通过组织企业开展“管理再提升”“项目争示范”等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将党建活动开展与安全生产、项目管理、技术创新等工作有机融合,“红色引擎”不断发力,激发园区企业奋力向前的新动能,取得可喜业绩。盐海化工党委以抓实“强基”工程掀起基层党支部星级达标创建工作和“党员先锋行动”热潮,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2022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39%;吉泰肽业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优秀企业”称号;吉华公司创建的“彩虹党建”品牌被央广网、江苏统一战线等媒体和网站进行典型宣传;2022年园区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共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盐城市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新增“四上”企业15家、三星级企业4家,搭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让优质项目“落地生根”

1月3日,江苏蓝素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成功产出PHA成品,并交付客户进行试用,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目标,刷新了园区项目建设的速度。

蓝素公司PHA项目于去年1月正式落户沿海工业园。PHA是唯一一种能在多种自然环境中完全自发降解的生物塑料,该公司是全球第三家,中国第一家掌握PHA大规模制造技术的企业,填补了国内可降解材料产业的空白。

蓝素生物公司顺利生产出PHA产品

当初选址时,公司团队半年走访国内30多个城市。“最终我们将第一座‘超级工厂’放在了滨海沿海工业园,是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我们。”公司总经理王明江说。工厂一期建设过程中,蓝素人也深深体会到这点,“园区的体制机制非常灵活,服务人员最多时一天来了三四趟,随时帮助解决问题。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园区组织专门力量,帮助我们打通人员、物资运输的各个卡口,使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

聚焦服务企业促发展。沿海工业园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聚焦企业所需所急所盼,靠前一步,主动作为,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去年上半年,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园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运行,全力以赴护航企业保供稳产。从机关抽调62名志愿者,安排10辆车,下沉一线帮助企业解决货车“一车一接一引导”难题,累计查验接车4000多辆。园区班子成员深入企业收集归纳整理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帮助解决的交通物流、融资贷款、原料保供、招工需求、手续申报等五大类32条反馈问题,并推动一般问题现场即办、难点问题集中会办、手续问题协调帮办,保证疫情期间企业稳定生产运行。

沿海工业园党员先锋队

如果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吸引投资者的重要诱因,那么优良的基础配套才是吸引项目“落地生根”的“强磁场”。

近年来,沿海工业园累计投入超30亿元,实施环保“八大工程”、安全“五化行动”,顺利通过全省化工园区“一园一策”评估认定;去年以来又投入1.1亿元,完善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特勤消防站、生态涵养区等配套,在2022年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已开展的22个省市80个化工园区中,园区得分排名第二,安全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医药产业园达到“十通一平”标准,计划建设30栋标准GMP车间及配套设施,可承载30家亿元以上高科技企业入驻,并根据项目需要定制车间。

好环境引来好项目集聚。2022年该园区累计新签约项目12个,协议总投资66亿元;新开工项目12个,新竣工项目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14家保留企业的42个项目取得二期复产批复,18个新上技改项目通过市县会审。

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助科技人才“多点开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沿海工业园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兴园、人才强园”战略,扎实开展科技人才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园区智慧化管理平台

在去年底举办的中国·盐城第十二届沿海发展人才峰会上,该园区取得的人才成果可谓是“多点开花”。吉尔多肽公司董事长徐红岩博士荣获市创新创业大赛成长企业组一等奖,吉华公司副总经理李学兵博士入选2022年盐城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项目并现场接受资助,蓝素生物、药康众拓和混沌科技成功入选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融资需求榜单,园区与日本近畿大学童纯宁博士现场签订“研发超高效杀菌活性剂JSZ178(氰烯菌胺)”项目合作协议。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发展靠的就是人才。作为全县的经济高地、人才高地,沿海工业园始终深耕科技人才沃土,助推科技人才成长,激发创新驱动活力,赋能未来转型提质。

精准靶向用力,让“识才引人”有“宽度”。探索以“团队+技术+项目”形式,进行“菜单式”招引、“订单式”培养,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做大一个产业”的裂变效应。从科技合作、技术入股、专利孵化等方面入手,加强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大连化物所、南京大学等一流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利用咨询评审、行业论坛等活动,吸纳更多化工、环保、管理领域专家列入县“百名专家智库”,以高端平台吸引高端人才。

精心搭建平台,让“育才用人”有“深度”。围绕“双创”人才培育,在现有吉华、清泉2家企业省级博士创新实践基地,科利、八巨和托球3家研究生工作站基础上,积极推进药康众拓博士后工作站、宇美及普信研究生工作站申报建设,为高端人才提供实践创新载体,加速释放人才集聚效应。在医药产业园建立生物医药孵化基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平台孵化+服务保障”模式,吸引配套创业项目和人才加入。

精细筑巢引凤,让“留才聚人”有“力度”。围绕提供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做好“后半篇文章”,在县级人才政策基础上,根据园区实际,制定“双创”人才、领军人才专项资金奖励办法和人才创业政策,探索科技奖扶、技术成果入股等形式,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形成“研发项目+人才培育”的人才开发培育机制。全过程帮助企业人才办理买房、租房、户口迁移和子女转入学等手续;加快改造提升兴罾新城270套人才公寓,致力打造集商务、办公、餐饮、休闲、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新城,全面激发人才政策吸引力。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2022年该园区共吸纳名校优生24人,引进创新类博士3名、创业类博士2名,申报省“双创人才”项目3个,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名、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项目2个。

编辑:采编平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