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字说2022:守

2023-01-11 15:24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字号: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2年,他们践行“四力”,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到神舟飞船发射和回收的现场;从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山村农户到登顶珠峰的普通牧民;从守边护边数十年的母子到泸定地震中的“汶川哥哥”;从珍贵文物的考古挖掘现场到“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工地……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3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2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2022年给了世界太多始料未及,但是,我采访的许多人仍温柔守候着自己的信念,他们的故事可以浓缩进一个“守”字,在岁末寒冬中回味,带着别样的暖意。


守公益——慢火车代表时代的温度

↑2022年1月27日,“慢火车”驶入柏林站。

5612/11次公益“慢火车”往返于重庆与内江之间,中途停靠的多为小站,开行时间将近8小时。“慢火车”运送人们往返城乡赶集、旅游等,连接沿途的一座座村庄,成为充满烟火气的“流动集市”。

70年前,成渝线通车,一趟趟绿皮火车让山里人见识了外面的世界;随着成渝高铁在2015年开通,老成渝线上仅剩这对公益客运“慢火车”。

↑2022年1月27日,旅客在车厢内整理蔬菜。

61岁的王玉莲和她的朋友们习惯乘坐“慢火车”,从重庆来到位于永川区何埂镇石笋山村的柏林站来“淘土货”。这已成为她们的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趣。有时候,和她一起同行的朋友们可以坐满一整个车厢。

↑2022年1月27日,旅客在柏林站候车厅内挑选农产品。

疾驰于桥隧之间的高铁体现着时代的速度,而蜿蜒于大山之中的“慢火车”则体现着时代的温度。


守梦想——下一站:春暖花开

↑2022年2月20日,重庆轨道二号线列车从花丛中穿过。立春后,气温回升,重庆轨道二号线李子坝站附近的红梅花陆续开放,轻轨穿梭花海,引来不少市民游客“打卡”。

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是重庆单轨2号线,之前已凭借其在李子坝站的“穿楼”景观,成为重庆著名景点。后来,因为佛图关公园的鲜花盛开,李子坝站到佛图关站之间的轨道来回穿梭于花丛中,单轨2号线再次走红,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

↑2022年2月20日,游客在拍摄重庆轨道二号线列车。

列车钻入花海的画面,并非偶然,背后是“花卉培育师”胡春梅和她的团队长达21年的持续努力。“花卉虽小,但涉及城市美学和园林科技。”胡春梅说,“我们当初引进美人梅,就是因为它开花早,是山城人民刚脱下棉袄就能看到的花。”

↑2022年3月14日,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的天华百卉园的负责人胡春梅(左)和团队成员在重庆主城一处花卉布置现场工作。

冬天过后,让我们再搭上这趟花丛中的列车,朝着“春暖花开”出发。

↓ 点击视频,观看“开往春天的列车”的故事。


守忠魂——三代接力颂红军

↑2022年4月2日,赵福乾在红军烈士墓前。

位于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的红军烈士墓,掩于一片茂密翠绿的松柏林中。59岁的赵福乾是红军烈士墓的义务讲解员,在此为游客讲述红军的故事已有10多年。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红一军团来到石壕。赵福乾说,他的奶奶早年开了一家小饭馆,红军来吃饭、借炊具的时候,不会占他们一点便宜,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赵福乾的父亲赵志怀当年只有7岁,红军战士曾在饭店门口,将他抱在怀里,给他讲故事。

↑2022年4月2日,在石壕红军烈士墓,赵福乾在纪念碑前肃立。

当年在石壕,一名红军司务长拿着银圆,准备去老百姓家中兑换先前付给群众的苏区纸币时,不幸落入贵州盐防军手中。赵福乾说,“我从小就站在父亲旁边听他红军讲故事,他每次讲到司务长遭受酷刑的部分,都会忍不住落泪。”

受红军精神感染,赵志怀后来成了一名抗美援朝战士。复员回乡后,赵志怀守护在红军战士墓地旁,把红军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再后来,赵福乾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红军墓、讲述红军故事。

↑2022年4月2日,赵福乾(左一)在石壕红军烈士墓培训年轻讲解员。

如今,赵福乾即将退休,继他之后,4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将继续把这里的红军故事和红军精神接力传承下去。

↓ 点击视频,观看赵福乾的故事。


守非遗——0.16毫米金丝织出绝美

↑2022年6月9日,辜国强在组装花丝镶嵌作品“凤引九雏”。

花丝镶嵌工艺又称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金、银等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等技法,将金属丝制成千姿百态的造型。

辜国强与花丝镶嵌的缘分始于7年前。他在北京学习文物修复的过程中,偶然看到老师正在修复一件花丝镶嵌工艺制成的“银镀金葫芦簪”,20岁的他一眼“陷进去了”。

↑2022年6月9日,辜国强在制作花丝镶嵌作品。

“原来我们还有如此精湛的技艺。”辜国强感慨,“但为什么这样美丽的事物被人淡忘了?”怀着使命感,辜国强返回重庆后,跟随重庆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李昌义学习花丝镶嵌技艺。

金丝细若发丝,仅0.16毫米粗的金丝,拉伸、缠绕,经灼烧熔化变换不同形状,才可垒出毫厘间的精致。

即便手上烫出水泡、磨出老茧,但只要看着密密的金丝镶嵌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辜国强就立刻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2022年6月9日,辜国强在检查花丝镶嵌作品“凤引九雏”。

2017年,辜国强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从事花丝镶嵌工艺传承和创新。

如今,辜国强的工作室一个月销售约300件花丝镶嵌作品,其中不少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越来越多的“Z世代”匠人在辜国强的带领之下加入工作室,成为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以创新的眼光和手段重塑老技艺的未来。

“一门技艺的传承与精进,需要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辜国强说。

↓ 点击视频,观看辜国强的故事。


守初心——没有一片泥泞能把青春阻挡

↑2022年7月1日,村医胡啸(左)在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玉宝村村民刘兴碧家中问诊。

“婆婆,血压和血糖一切正常。”在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玉宝村村民刘兴碧家中,“90后”乡村医生胡啸收起血压测量仪,眉眼弯弯地笑着说道。

屋外,几位村民围了过来。“胡医生,我的腿咋总是抽筋?”“胡医生你也给我测下血压吧!” 一时间,刘婆婆家竟成了“临时问诊室”。

胡啸是重庆市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的首批全科专业毕业生。2018年,他在完成学业和规范化培训后进入何埂镇卫生院工作,决定把根扎在基层。

玉宝村村医2021年因病去世,胡啸得知这一消息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主动辞去镇卫生院全科主任一职,申请担任玉宝村村医。

农村基层一般只有一两名村医,却肩负着日常诊疗、慢病随访、重点人群体检等工作,村里没了村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就没了保障。

↑2022年7月1日,村医胡啸(左)在一名村民家中为她做诊疗。

从区里到镇上再到村中,胡啸的工作逐渐深入基层。偶尔他的亲戚朋友也会问:“别人都在向上走,怎么你越走越向下?”

“当初选择全科专业时我就决定要扎根基层。”胡啸说。

胡啸担任乡村医生一年多以来,玉宝村村民的慢病控制率逐步提升。目前,玉宝村超过三分之二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已实现血糖血压稳定。

↑2022年7月1日,村医胡啸在出诊路上。

年轻人前行的道路上,可能满是泥泞,但没有一片泥泞能把青春阻挡。

↓ 点击视频,观看胡啸的故事。

守宏愿——让法治之光点亮无声世界

↑2022年7月13日,谭婷在重庆华代律师事务所录制普法短视频。

“我太感谢你了!”这句话用真诚或者戏谑的语调说出,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然而在听障人士的角度,因为听不到语调,曲解和困惑很难避免,一旦牵扯到法律,曲解的危害就更大。

2020年,作为中国第一位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聋人,谭婷在16.2万考试合格者中,在全国近3000万聋人中,重申了自己的宏愿:成为既懂手语又懂法律的人,为听障人士提供法律服务。

↑2022年7月13日,谭婷(右)在重庆华代律师事务所录制普法短视频。

谭婷,1992年出生于四川大凉山。8岁时,她因故丧失了听力。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谭婷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学习。2013年她顺利考入重庆师范大学,就读特殊教育专业。

201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谭婷决定师从“手语律师”唐帅,从零开始学习法律。唐帅告诉她:“出庭只有几十分钟,但普法却是一辈子的工作。普法的意义远大于出庭。你就是星星之火,既可以为聋人群体普及法律知识,又可以带动更多人为聋人提供法律服务。”

“星星之火”,谭婷记住了。

2020年,谭婷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她活跃在直播平台,定期推出普法短视频和直播讲解。越来越多的聋人找到谭婷。现在,谭婷手机里的微信好友人数已经将近4000人,几乎全是找她咨询的聋人。而她帮助过的人数,远大于这个数字。

↑2022年7月21日,谭婷(右)在重庆华代律师事务所与同事交流。

咨询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几十个视频电话。在镜头前,两人无声地交流着。有时候几十分钟,有时候几小时。

从2017年到现在,迎着“正义之光”向律所走来的谭婷,最终也成为其中的一束光。这束光更为特别,直接照进了聋人群体的无声地带。

↓ 点击视频,观看谭婷的故事。


成功,源自永不回头的坚持,归于一往无前的壮志。作为新华社记者,我庆幸自己能与坚持者同行,记录他们在大时代里一步一步靠近自己的梦想。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唐奕2022年的其他报道 ↓

策划:兰红光

统筹:鱼澜、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唐奕

编辑:邓坚、尹栋逊、邵泽东、李梦馨

鸣谢:重庆分社冰糖李融媒工作室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